![]()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濰坊是全國農業產業化的發源地,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大市和畜產品出口加工基地。近年來,濰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畜牧業發展,全市畜牧系統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品牌創建為引領,以畜牧園區化建設為載體,加快推進規?;洜I、標準化生產、企業化運營、社會化服務、信息化管理,在全國率先探索和實踐了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使濰坊畜牧業走上了一條高端、高質、高效和生態、低碳、可持續的現代化發展之路?! ?br /> 1.奮力推進畜牧產業鏈融合發展
畜牧產業鏈融合發展,就是畜牧一二三次產業作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緊密銜接、一體化發展。2009年以來,濰坊市采取“抓三產、提二產、精一產”三產融合的發展戰略,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著力提升畜產品及投入品加工業、加快推進標準化生態養殖業,提升了畜牧產業整體競爭力。
2010年,市政府根據市人大常委會有關《決議》要求,印發了《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濰坊市千億級畜牧產業鏈發展規劃》,提出了“打造千億級畜牧產業鏈、率先實現畜牧業現代化”的目標要求。
市畜牧局大膽改革畜牧生產統計指標體系,在全國率先研發了畜牧產業鏈統計指標軟件,創建了畜牧一二三次產業分類統計信息化系統,及時研判發展態勢,適時調整產業結構,緊緊抓住畜牧養殖、畜產品加工、獸藥飼料生產、畜產品及投入品倉儲物流和市場營銷等關鍵節點,搞好統籌規劃,加大科學投入,實行鏈條式推進、全方位轉型、一體化發展,畜牧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形成了養殖業、加工業、服務業環環相扣、相互配套、相得益彰的現代畜牧產業體系。
2.全面推行園區化建設
2010年以來,濰坊市探索建立了“以企建園、以園組區、聚集資源、提升帶動”的“畜牧園區化發展新模式”,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創建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示范園區的意見》,出臺了扶持畜牧園區建設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培植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畜牧業示范園區。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投入300多億元,建成標準化示范園區310個,其中國家級22個、省級82個、市級206個;依托大型龍頭企業,建成畜產品加工園區151個,獸藥、飼料等畜牧投入品生產及物流園區119個。全市建設育繁推一體化畜禽種業園區183個,在引進國際優良品種的同時,培育了“魯萊”黑豬新品系,開發保護了壽光雞、臨朐黑山羊等地方特色品種,生豬、家禽等主要畜禽品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積極推廣現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在生產、加工、銷售、監管等環節大力實行信息化、智能化、可追溯管理;生物制劑已廣泛應用于畜禽養殖環節,生態養殖技術全面普及;積極開展“386”環保行動,建設畜禽糞污治理示范工程300處;大力推廣“畜—沼—糧(果、菜)”等循環經濟模式,發展循環經濟示范園區80個;探索發展畜牧旅游業,建成省級畜牧旅游示范區8處。投資6000多萬元,在諸城、壽光等地分別規劃建設了動物衛生處理中心,出臺了管理辦法,建立了封閉運行的收集體系,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基本建立。大力實施畜牧品牌戰略,爭創全國生豬調出大縣5個、奶牛項目縣4個,國家級畜牧龍頭企業8家、省級30家,中國名牌產品6個、中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山東名牌產品7個、山東省著名商標30個,“三品一標”畜產品596個,品牌畜產品產量達136萬噸,畜產品品牌數量和產品產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3.大力推行企業化管理
著力發展養殖大戶、家庭牧場、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遵循企業發展規律,實現了畜牧產業質量、效益和效率的同步提升。目前,全市建成養殖公司126個、家庭牧場256家、畜牧合作社1205家、畜牧龍頭企業615家,其中畜產品加工企業254家、獸藥生產企業79家、飼料生產企業282家,年實現利稅50億元以上,轉移農村勞動力50萬人。大力發展外向型畜牧經濟。到目前,全市建成中外合資企業31家,利用外資11.5億美元;建成出口注冊企業26家。樂港、盡美兩家公司在全國率先打開了北美市場。
4.積極推行社會化服務
進入“十二五”以后,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適時提出了“抓兩端、帶中間、全面轉型”的戰略思維,著力構建畜牧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在寒亭區規劃建設了“中國食品谷”核心園區,著力打造高端食品企業總部、食品產業創新研發、食品倉儲物流、食品產業交易和食品檢驗檢測“五大中心”,力爭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將濰坊打造成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國際化“食品硅谷”。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運營,冷藏能力達60萬噸,年交易額達300億元;東亞畜牧產品交易所、中澳食品產業園規劃建設已全面啟動,積極開展畜牧產品國際化電子商務。成立了中國食品谷現代畜牧科學院,下設協同創新中心(聯盟)、第三方檢測機構、畜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牧場設計、人員培訓、規劃論證、新型食品開發、檢測檢驗、信息化服務以及相關高新技術推廣等方面業務。先后成立了2家第三方檢測機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社會提供各類理化分析、生產性能測定、動物疫病及質量安全監測等業務。規劃建設了的中國獸藥飼料交易大廈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主要設置了獸藥飼料信息中心、電子商務市場、企業總部基地和高端獸藥研發平臺。目前,該項目已完成投資1.2億元,預計年底前建成運營。
5.著力構筑安全屏障
2007年8月27日,濰坊市政府出臺了《關于畜牧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在全市逐步建立起了畜牧獸醫行政管理、行政執法、技術支持、財政保障和基層動物防疫五大體系,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現代畜牧業科學、轉型、健康發展。大力加強畜牧執法隊伍建設,配齊執法人員,強化軍事化培訓,實行半軍事化管理,畜牧執法隊伍的法制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明顯提高。濰坊市是農業部確定的第一批全國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項目建設單位,建立完善了疫病防控組織指揮、強制免疫、疫病監測、疫病追溯、應急處置、財政保障等六大體系,防控措施得到全面落實。嚴格檢疫監督,建立生產、加工檔案,強化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動物檢疫和畜產品質量追溯實現了信息化。對流通動物及其產品做好運輸和市場交易的監督檢查,杜絕染疫動物及產品進出濰坊市。對規模飼養場區規范飼養日志,由官方獸醫定期巡查監管。創新了投入品管理模式,濰坊市探索的獸藥生產企業ABC動態分類管理和飼料生產企業AAAA級等級評定管理的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濰坊畜產品質量享譽海內外,成功進入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肯德基和麥當勞連鎖店及京、津、滬、港、澳等國內大中城市乃至世界各地。
6.加快推進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
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環,建立了“政府引導、部門負責、多方聯動”的工作機制,以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為抓手,規范完善制度,健全監管網絡,深化專項整治,強化聯合執法,搞好試點示范,取得明顯成效。據統計,濰坊市每年產生病死畜禽10萬噸左右、毛皮動物肉尸3萬噸左右。經多方論證和探索實踐,濰坊市初步走出了“分散處理與集中處理相結合、以集中處理為主要努力方向”的新路子。諸城、壽光、峽山作為第一批先行試點單位,進行了先行先試,出臺了相關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了分散收集、封閉運輸、集中處理、政府補貼、保險聯動的長效機制。目前,在諸城、壽光、峽山各建成動物衛生處理中心1處,日處理能力達170噸,運行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