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禽白血病是呈世界性分布的可垂直傳播的病毒性腫瘤性疾病,嚴重制約著養禽業的發展。該病尚無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也無有效的疫苗,唯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凈化。
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既可垂直傳播又可水平傳播,同時醫源性傳播也是目前禽白血病感染的重要方式。在凈化開始前對不同代次、品系雞群進行普查,在掌握雞群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情況及排毒規律的基礎上,將實驗室檢測技術與規?;a相結合,形成適用于本場的凈化方案。
垂直傳播的控制
控制垂直傳播是指控制上一代次陽性雞通過種蛋將病原傳播給下一代,有效的控制措施為多次檢測,剔除陽性雞,確保用于繼代的雞群為陰性雞群。
日齡胎糞檢測母雞感染病毒后,病毒在輸卵管的膨大部進行大量復制,感染胚胎的胰腺積聚大量病毒,并從剛出殼雛雞的糞便中排出,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傳播性。通過1日齡胎糞檢測,可以及時淘汰陽性雞,避免雛雞之間的水平傳播。在出殼前,將每只種雞的種蛋置于同一出殼紙袋中,逐只采集1日齡雛雞胎糞,用ELISA方法檢測p27抗原,將有陽性檢出的整個家系雛雞全部淘汰,同時淘汰相應種母雞。
6~10周齡肛拭檢測帶毒雞群具有間歇排毒的特性,6~10周齡為排毒高峰期,在這個階段檢測可以檢測出較多的陽性雞。經過胎糞檢測后,雛雞按照家系上籠,對各品系進行泄殖腔拭子檢測。在同一母雞的同一飼養籠中,只要有1只陽性就應淘汰同籠中的其他后備雞。
蛋清檢測初產期屬于雞群排毒高峰期,取開產前3枚蛋檢測蛋清p27抗原,淘汰陽性雞。在繼代之前檢測前3枚蛋,及時淘汰陽性雞,避免陽性雞種蛋進入孵化環節導致病毒擴散到下一代。
病毒分離檢測公雞是禽白血病病毒的攜帶者,通過接觸或交配傳染給其他的雞。在1日齡進行胎糞檢測,10周齡進行泄殖腔拭子檢測。開產和繼代階段均采取血漿病毒分離方式進行檢測。
水平傳播的控制
禽白血病的水平傳播主要發生在孵化期間和出雛后的前2周內,控制的關鍵包括孵化環節和生產環節。
孵化環節控制孵化廳是造成禽白血病水平傳播的重要場所,雛雞出殼后相互接觸、相互啄食是造成此階段傳播的主要因素,對孵化環節的控制需從細節入手,做好不同品系、家系間的隔離。一是保證種蛋來源于病原檢測陰性雞群,種蛋運輸要做到專人、專車運輸,育種種蛋必須擁有專用蛋庫,在進種蛋前進行嚴格消毒;進入育種蛋庫人員必須徹底洗澡和消毒;孵化盤和孵化車徹底沖洗并消毒,且嚴禁其他人員進入;二是設專人按照品系、家系單獨挑選、碼放種蛋并記錄,設專人按品系、家系裝車并記錄,采取種蛋不預溫,提前3小時入孵的方式,避免種蛋在孵化廳內可能受到的污染,且按照單家系入孵、標記;三是對出雛廳、出雛器、驗蛋落盤所使用的用具嚴格消毒。設計專用出雛紙袋,按照單系單家進行裝袋落盤。出雛前,將出雛場地及各種用具進行嚴格清理和消毒。在出雛過程中每處理完一個家系洗手消毒一次。從孵化廳出來的雛雞,采用專用車輛運輸,車輛沖洗、熏蒸消毒。
生產環節的控制在進雛或轉群前嚴格檢測防止陽性帶毒雞入場,控制傳染源。在蛋雞階段采取單籠飼養方式,減少雞只間相互接觸的機會;在育雛階段采取按家系上籠、小群飼養的方式,控制家系內部雞只間以及家系與家系之間的傳播。轉群前進行外型選擇和病原檢測,及時淘汰陽性雞。轉群人員在轉群前3天不接觸其他雞群,同時提前2天隔離。每籠雞在轉群的過程中都經過獨立操作,每轉完一籠雞,操作人員需進行洗手消毒;轉群設備嚴格進行消毒。采用隔離良好的轉群車,每運完一車都要進行徹底消毒。
醫源性傳播的控制
疫苗選擇對每個批次的活疫苗均進行外源病毒檢測,確定疫苗質量合格后,方可使用。
雞群免疫免疫過程中使用無針頭注射器,免疫器具在使用前徹底消毒;免疫過程中嚴禁免疫人員之間和免疫用具之間的交叉污染。
禽白血病凈化技術創新點
一是孵化技術改進。采用單家系孵化,從入孵開始到出雛結束與其他雛雞完全隔開,直到檢測結束后,才使陰性雞只與環境接觸。將同一家系單家種蛋7~8枚裝入專門設計的紙袋,袋身有12個通氣孔。將12個紙袋放入一個出雛篩,加大通風,防止由于通風不暢造成雛雞窒息死亡。
二是飼養設備改造。改造育雛籠具。將上、中、下層的單籠設計為2個籠位,每個籠位只飼養一個家系的雛雞,籠與籠之間用雙層隔網隔開,隔網之間留有3厘米的間隙。單籠與單籠之間有籠架隔開,籠架之間也留有3厘米的間隙。在隔網之間再添加防護板,做到小群雞之間不能“見面”,避免不同家系之間可能存在的水平傳播。頂層籠除采用雙隔網外,同時采用雙背網,背網間隙3厘米。
三是引入無針頭注射器。無針頭注射器的引進和使用,阻斷了雞群之間因免疫而傳播的可能,同時經無針頭注射器免疫后,疫苗分散均勻,無不良的免疫反應,雞群應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