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與制粒對家禽生產的影響
來源:雞病專業網 發布日期:2011-03-16 發布者:曉天 共閱860次
作者:黃德仕,碩士,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飼料加工是飼料生產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一般包括原料接收、粉碎、配料、混合、制粒以及成品稱重打包等工序。其中,粉碎與制粒是兩個重要的工序。
1 粉碎
原料的粉碎是飼料加工生產過程中重要工序之一。粉碎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飼料暴露的表面積以利于消化吸收,使某些原料易于處理和輸送,提高物料的混合性能,提高制粒效率和顆粒質量。它不僅直接影響到飼料加工成本(電耗、易損部件),而且也影響飼料的混合、制粒質量,畜禽生產性能,飼料營養價值以及畜禽健康。
1.1粉碎工藝概況
傳統的粉碎工藝為一次性開放式粉碎工藝,但隨著飼料原料的多樣性,要求粉碎工藝也作出了相應的調整。目前粉碎工藝有三種,即一次、二次和閉路粉碎工藝。與一次粉碎工藝相比,二次、閉路粉碎工藝能耗低,易提高生產率及產品質量(過世東等, 1998)。
粉碎的設備主要有臥式錘片粉碎機、立式錘片粉碎機和輥式粉碎機三種。其中輥式粉碎機的粉碎粒度比較均勻,能較好地控制原料的粉碎粒度。
粉碎加工工藝的評價指標有原料的粉碎粒度、粉碎粒度的均勻性、粉碎產量和加工電耗等。這些指標對飼料加工成本、畜禽生產性能和飼料營養價值均有一定的影響。
1. 2 粉碎粒度的定義及表示方法
粉碎粒度是指粉碎后物料顆粒的大小。一般表示方法主要有錘片粉碎機篩片篩孔直徑法、算術平均粒徑法、粒度模數與均勻度模數法、篩上殘留物百分數法和對數幾何平均粒徑法(十五層篩法)等,其中對數幾何平均粒徑法最能準確地反映顆粒尺寸狀況,我國國家標準《飼料粉碎機試驗方法》(GB6971-1986)中粉碎粒度測定就采用此法,國際學術交流中也多采用此法。粉碎粒度的大小是影響日糧養分混合均勻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日糧中各種養分的粒度越接近,越容易混合均勻,能有效地降低飼料分級。粉碎粒度的大小對物料在加工過程中的流動性也有影響,粉碎粒度越小,物料的流動性就越差,同時由于表面積的增大,物料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進一步減小了物料的流動性,給加工帶來了不便。
1.3 粉碎粒度與加工成本
粉碎影響飼料加工成本主要表現兩個方面:(1)粉碎谷物所需的能耗;(2)粉碎時每小時的產量。粉碎粒度的大小與粉碎一定量的谷物所需的能耗和粉碎加工的生產率有密切關系。隨著物料粉碎粒度的減小,粉碎能耗增加,飼料加工成本也相應提高。細粉碎需要高的動力耗費,通常只適合生產高質量的顆粒飼料。
飼料加工成本很大程度上反映在粉碎谷物所需的能耗。Reece等(1986b)報道,用0.8、1.6和3.2 mm孔徑篩片粉碎小麥時,能量耗費分別為51.6、37.0和11.4 kwh/t;用同樣的篩片粉碎玉米的能耗分別為22.0、14.8和7.0 kwh/t。篩片孔徑越小,粉碎能耗越高。Healy等(1994)比較了谷物不同粉碎粒度對加工成本的影響,研究發現,粉碎粒度從900 µm降至300 µm,粉碎能耗增加,粉碎效率下降,但是對制粒能耗影響不大。Wondra等(1995a)用錘片粉碎機將玉米粉碎至粉碎粒度分別為1000、800、600和400 µm,結果表明,當平均粒度由1000 µm減小到600 µm時,每粉碎一噸玉米耗電量由2.7 kwh增至3.8 kwh;若降至400 µm,耗電量劇增到每噸8.1 kwh。
飼料加工成本有時也反映在粉碎時每小時的產量。Wondra等(1995a)用錘片粉碎機將玉米粉碎至平均粉碎粒度分別為1000、800、600和400 µm,結果表明,隨著粉碎粒度由1000 µm降至600 µm,產量由2.7 t/h降至2.6 t/h;當粒度降至400 µm時,產量僅為1.3 t/h。沈長山(2000)的試驗研究也證明了玉米粉碎到一定粒度后,粉碎能耗加大,產量下降。
1.4 對家禽生產性能的影響
飼料粉碎粒度對家禽生產性能也有明顯的影響。多數家禽飼料加工生產者認為,飼料的粉碎粒度是飼料產品的重要質量指標。粉碎粒度過大過小,對肉雞生產性能都有不利影響。
Reece等(1986a)報道,玉米的粉碎粒度由1024 µm減小到910 µm,可以提高肉雞的飼料轉化率。有研究者認為肉雞日糧中谷物粉碎粒度以700~900 µm為宜,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粉碎粒度大小可相應增加(Portella等,1988)。Nir等(1990)在試驗研究中將高粱粉碎至555 µm(細)、702 µm(中)和888 µm(粗),制成粉料給7~21日齡雞自由采食。結果發現:采食粗粒度和中粒度粉料的雞的采食量顯著高于采食細粒度的雞,這些雞的體重也顯著增加。Nir等(1994b)又研究發現,在粉碎粒度為2010 µm的玉米中加入了18%粉碎粒度為525 µm的玉米粉,與粉碎粒度為897 µm的飼料比較,雛雞采食量提高了1.68%,生長速度提高了10.9%。Hamilton和Proudfoot(1995)研究發現,采食粗粒度(過3.2 mm篩片)、中等粒度(過2.4 mm篩片)和細粒度(過1.6 mm篩片)日糧的肉雞42日齡活重分別為2004 g,1982 g和1942 g。這表明隨著日糧粒度的降低,肉雞42日齡活重也明顯下降。郭良星(2000)報道,給“882”黃羽肉雞飼喂細粉碎粒度(過1 mm篩片)、中粉碎粒度(過3 mm篩片)和粗粉碎粒度(過5 mm篩片)的日糧,從提高“882”黃羽肉雞增重速度、轉化率及成活率方面考慮,玉米以中粉碎粒度為宜。
有關產蛋雞飼料最佳粉碎粒度的研究報道較少,推薦的肉雞飼料粉碎粒度是否對蛋雞也同樣適用,值得進一步研究。王衛國等(2002)將玉米、豆粕分別通過8、7和5 mm篩片,配成3種粉碎粒度的配合飼料,對產蛋雞進行對比飼喂試驗,結果表明,3種粒度對蛋雞的生產性能均無顯著影響,對干物質和粗蛋白的消化率有一定影響,但不顯著。綜合各方面考慮,在試驗條件下,選擇7 mm篩孔較佳。
在飼料粉碎粒度對雞生產性能影響的研究中,粉料比顆粒料和碎粒料的效果更為明顯,其主要原因是家禽喜食較大的飼料顆粒而拒食較小的顆粒,使營養物質攝入不均衡,從而影響生產性能。另外飼料粉碎粒度的均勻性也影響雞的生產性能。
1.5 粉碎粒度對營養物質利用率的影響
從加工學的本身而言,飼料粉碎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飼料營養物質消化率。大多數研究表明:粉碎粒度的減小可以提高飼料能量、蛋白質、干物質、有機物和氨基酸的消化率,主要原因是飼料原料經粉碎可以有效地增加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對于植物原料還可以破壞其細胞壁結構,從而提高營養物質消化利用率。
飼料粉碎粒度對飼料營養價值的影響與飼料原料的種類有一定關系。王衛國等(2001)將5種原料(玉米、麩皮、豆粕、棉粕和菜粕)用小型錘片粉碎機在5種孔徑(4.0 mm、2.5 mm、1.5 mm、1.0 mm和0.6 mm)下粉碎,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兩步法對不同的粉碎物進行了蛋白質消化率的體外測定,結果發現:原料的蛋白質消化率隨粉碎粒度的增大而減少,并呈顯著負相關,其中隨著粉碎粒度的減少而蛋白消化率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豆粕,其次為玉米、菜粕、棉粕和麩皮。
飼料粉碎粒度也會影響肉雞對飼料中營養物質的利用。Ohh等(1983)發現當玉米和高粱的粉碎粒度降低時,飼料轉化率、干物質、能量和氮的消化率都顯著提高,輥式粉碎機和錘片粉碎機的試驗結果相似。Lacassagne等(1991)報道,當蠶豆粉的平均粉碎粒度由500 µm降到160 µm時,肉雞對淀粉和能量的表觀消化率均明顯提高。Dirkzwager等(1998)調查了粉碎對向日葵粕日糧養分消化率的影響,結果表明,細粉碎增加了肉雞日糧蛋白、粗纖維、粗脂肪和有機物的表觀消化率。米振海和鄭茂松(1998)報道,肉雞對30目魚粉的蛋白消化率為72.21%,對90~100目魚粉的蛋白消化率為66.15%。這一結果表明,蛋白飼料超細粉碎,對蛋白質等養分溶出、消化、吸收起到重要的作用。Kilburn和Edwards(2001)發現,給肉雞飼喂以玉米為基礎的日糧,當玉米粉碎粒度變小時,日糧的代謝能增加。王衛國等(2002)發現,海蘭白蛋雞采食不同粉碎粒度日糧(過8、7和5 mm篩片)時,對干物質和蛋白質消化率無顯著差異。
2制粒
自1930年首次引入顆粒飼料生產工藝后,制粒已成為飼料加工中最為常見的工藝之一。制粒就是將粉體或液體原料通過機械或化學的方法,將其聚合成型過程的統稱。
2. 1 制粒工藝概況
飼料經過制粒后與粉料相比,具有非營養和營養兩方面的優勢。非營養方面:減少粉塵,防止挑食,減少飼料的浪費,防止飼料組分在運輸等過程中再分級現象的發生;營養方面:通過增加飼料的適口性提高動物采食量,同時節約動物采食所需要的時間及能量的消耗,通過制粒的高溫處理,可以殺死病原微生物。但飼料制粒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制粒增加了飼料加工的成本,在飼料的制粒過程中可以使飼料的某些營養物質失活。
制粒工藝一般包括常規單級調質制粒工藝、長時間調質制粒工藝、二次制粒工藝和膨脹制粒工藝。
2. 2對家禽生產性能的影響
自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制粒工藝就已經開始在家禽飼料普遍應用。Heywang和Morgan(1944)發現,采食顆粒料組公雞的12 wks體重和飼料轉化效率顯著高于采食粉料組的肉雞。李法忱等(1996)試驗表明,在飼料管理水平和飼料營養成分都相同的條件下,顆粒料和粉料相比,日增重提高9.3%,日采食量增加7.9%,飼料轉化效率提高1.2%。王金文等(1998)發現,在相同營養水平的條件下,海蘭褐蛋雞采食顆粒料比粉料增重提高6.11%,成活率提高1.6%,并且每kg增重可節約飼料6.81%,降低成本1.20元。倪志勇等(2000)發現,采食顆粒料的肉雞的增重顯著高于粉料,0~2 wks、3~6 wks和0~6 wks分別提高13.5%、19.5%和18.4%。謝獻勝等(2001)采用顆粒料飼料和粉料對400只愛拔益加肉雞進行飼養試驗,結果表明,采食顆粒料肉雞的日增重為54.65 g,比粉料組(47.67 g)高14.6%。對各周齡雛雞活重的比較表明,顆粒料極顯著優于粉料組。武玉波等(2002)發現,0~3 wks肉雞采食顆粒料組體重、日增重極顯著高于飼喂粉料組,體重提高14.1%,日增重提高14.9%。而4~6 wks兩組日增重差異不顯著。各階段肉雞對顆粒料的日采食量均高于粉料組肉雞,0~3 wks、4~6 wks和0~6 wks分別提高11.9%、27.1%和22.9%。據國外資料報道,制??商岣呷怆u生產性能6.1%~12.23%(Nir等,1994a;1995;Kilburn和Edwards,2001;2004;Engberg等,2002;Svihus等,2004)。另外,制粒也可以提高火雞生產性能5.4%~17.96%,而飼料利用率幾乎沒有提高(Choi等,1986)。
2.3 制粒對營養物質利用率的影響
制??梢蕴岣唢暳蠣I養物質的消化率。制粒過程中熱的作用使蛋白質變性,動物對變性蛋白質的消化率較高。蛋白質的變性直接影響到氨基酸的利用,當制粒溫度不是很高時,氨基酸的損失很小,但動物對氨基酸的吸收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脂肪發生的變化與熱的作用有關,制粒過程所引起脂肪變化提高了動物對脂肪的吸收利用率。碳水化合物是組成飼料的最大組分,其中淀粉在制粒過程中部分發生了糊化,其消化率得以提高(Kotara和Fuchs,2001)。
許多研究表明,制??梢蕴岣呷怆u日糧的代謝能(Reddy等,1961;Bayley等,1968;Kilburn和Edwards,2001)。Pettersson等(1991)研究了制粒對肉雞日糧蛋白質和淀粉消化率的影響,結果表明,與粉料相比,制粒提高了蛋白質和淀粉消化率,但對粗纖維沒有影響。倪志勇等(2000)報道,制??梢蕴岣呷怆u對粗蛋白、粗脂肪和干物質的表觀消化率和飼料的表觀代謝能。Zelenka(2003)研究發現,與未制粒相比,制粒顯著提高了雞對有機物和粗脂肪的消化率,代謝能和氮校正表觀代謝能分別提高2.07%和2.00%。Svihus等(2004)研究發現,制粒提高了21~24 d肉雞的表觀代謝能,但對淀粉表觀消化率沒有影響。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