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要“知行合一”
來源:九博人才網 發布日期:2011-06-13 發布者:曉天 共閱1125次
言行一致者信,知行合一者智!
知行合一: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于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爸?,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靶小?,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高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高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封建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封建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后”,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于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于王學的弊端。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明朝大儒王陽明臨終前說的一句話。望文生義,我就不多解釋。但文字之外的寓意是什么?我說到,并做到了,問心無愧——這才是核心。王陽明畢生倡導“知行合一”,說的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問題?,F在的理解就是人要有鴻鵠之志,但必須腳踏實地的實踐。反觀職業經理人的生存現狀,理論不能結合實踐是一硬傷。
知與行,經常像河的兩岸,各行其是??沼兄R或只懂行動,都沒法創造價值,不論個人或組織都服膺這樣的道理。知行合一!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了解到,很多學員也看一些勵志書或者講大道理的文章后,但最令人苦惱的就是這句——“講的很有道理,但做起來很難”,之后再好的道理也沒用,道理也就白講了。前段時間,看了巴爾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書》——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不光要知其“理”,還要知其“用”。為與不為皆存乎一心!知道一定要做到么?“不一定”。
在中國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做到。而如果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要做到知行合一。對于企業管理也是同樣,知行合一應當成為中國知識型企業的新商業倫理。在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預定企業管理者職業素養培訓,請聯系13733187876)看來,“知行合一”的價值,“甚至已經超越了單個企業的管理,變成一個新的商業倫理,它創造了整個互聯網經濟,對未來的年輕人而言將更為有效?!?
美國人善于創造概念與理論,是知的典型,所以美國向外輸出知識。日本人善于做事,非常實干,是行的典型,所以日本更多地是向外輸出有形產品。我們國人講究的是知行合一,可是做的不好:在知的方面,我們知道很多,因為我們一直在引進知識(經濟學家胡鞍鋼2003年指出我國現階段處于引進知識的階段),學習引進的知識,跟著別人轉。
學來的東西,遇到國情、企情便水土不服,或藉口水土不服,轉而繼續引進新的知識,繼續學習,如此形成了一個不良的循環。其結果是,讓更多的人停在知的層面而行動不力。換言之,我們知道很多,卻又創造不了很多可以向外輸出的東西。日本企業很驕傲地說:“知不等于會”。確實,他們可能知道得并不很多,但是他們做得確實好。連美國的管理大師們也驚嘆于此。
回顧我培訓過的管理者,其學員達數萬人,他們在接受我培訓之前也大都經過多次的管理培訓。我在培訓過程中,讓他們結合曾經學過的某個具體的管理知識(工具或方法)與自己的管理實踐談談心得體會,大部分學員的回答是“還沒實踐過”。管理是講究成本的,一味求多,學到那么多知識卻不用。這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對公司而言,是浪費,對管理者本人而言也是浪費,浪費時間,精力與體力。
知者多喜于學而憚于行,行者常碌于為而訥于知,唯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作為培訓師,在知的基礎上,我要求自己做到抓一切機會去實踐、體驗、感悟自己所要傳授的知識與技能。當我在公司做營銷總監、策劃總監的時候,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績,也是將知道的一些知識適當運用的結果。所以我想,一個真正的管理者,務須做到知行合一,降低學習的成本,提升自己的修養,同時給下屬做一個知行合一的表率。
每次,我提及周邊哪個人又毅然地辭職創業,或者遠走他鄉追尋理想,都會被別人澆冷水:他是成功了,可是又有多少人也這么做了卻沒有成功的呢?我的邏輯是:有想法,去實踐,至少有實現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最最重要的。而很多人的邏輯則是:沒有必勝的把握就冒失行動,會比原地不動輸得更慘。這兩種邏輯都沒錯。問題在于什么對你是最重要的,是穩定,還是生命的激情?我有個前同事先是辭了職開了貿易公司掙了不少錢。
最近聽說他賣掉了掙來的兩幢房子去實現自己的心理工作室的理想,結果賠得血本無歸,如今又回到了當年辭職時的原點——甚至還不如當年,辭職時畢竟他還有點積蓄。但我堅信經過這次打擊,他會更成熟,而他有創意的生命力則會引導他最終走向輝煌。即使到最后,他依然沒折騰出什么來,至少他可以問心無愧地寫個墓志銘:想做的事,我都做了。這比渾渾噩噩過了一輩子安穩日子更值得尊敬。此外,在企業調研與咨詢的過程中,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了解到,業界內經常能聽到XXX職業經理人是理論家,但華而不實、中看不中用等等。更有眾多資方老板為之痛心疾首,自此拒絕引用職業經理人。
原因很明白,個別職業經理人說的多,做的少,或者說的和做的不一樣,更有甚者光說不練。其實,這樣例子不在少數。這里有我國目前職業經理人生存環境不成熟的原因,但可以肯定,更多的是我們職業經理人自身的問題。綜合看,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在解決:
一是要有使命感。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一份薪資。是否專業對口,是否業務熟悉,是否對企業文化認同,是否對老板風格接受,都無從談起。更多的是抱著“騎著驢找驢”的態度,工作如何能做好?范仲淹“先天下是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使命,應該成為我們的楷模。
二是要有責任感。不敢(不能)承擔資方老板或組織授予的權利去行使職責,遇事搪塞推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尤其是在重大運營決策上,意見模糊,舉棋不定,貽誤戰機不說,導致團隊人心渙散。更有甚者,視企業內憂外患于不顧,只知道粉飾太平,糊弄資方老板。當問題暴露,豈只是走人的問題,供職的企業瀕臨倒閉也不是什么新聞。有道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既然選擇了職業經理人這條從業之路就要義無返顧于我們對責任的恪首。
三是要有堅定的意志。但凡一名職業驚經理人,一定要有必勝的信念,不達目的勢不罷休。堅定而旺盛的意志,是成功的一半。這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注定要失敗。方法永遠比困難多,前提是我們一定要有超常的意志來審視困難。很多職業經理人失敗在自己的意志,缺乏持久的耐力,淺嘗輒止,在壓力面前選擇退縮,其實這是資方最大損失的。
總之,知行合一很難,但作為職業經理人的我們,一定要做到、做好、堅持做!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