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呼吸道疾病的綜合控制
來源: 發布日期:2011-09-17 發布者:曉天 共閱1022次
豬呼吸道病綜合征(PRDC)是一種由多種細菌、病毒、支原體、環境應激和豬只抵抗力降低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總稱?,F代化養豬業最困擾的問題是呼吸道病,呼吸道病除了豬只直接死亡造成的損失以外,還給養豬業帶來飼料轉換率低、生長緩慢、推遲上市、以及管理上惡性循環等嚴重的經濟損失。呼吸道病是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社會、環境、飼養管理、應激、傳染病原、飼料、藥物等等。在諸多因素中管理因素起重要的作用。改善管理和環境,許多呼吸道病可以減輕或控制。
呼吸道病主要表現及危害:咳嗽、呼吸困難、部份死亡;母豬流產、死胎、木乃伊、返情率高;仔豬及肥育豬體弱、腹瀉、生長緩慢或停滯。本病自1995年以來,已成為影響全球養豬業經濟效益的頭號疾病。
豬呼吸道綜合征(PRDC)的發病特點 本病多發生于13~20周齡的生長育成豬,5~12周齡的保育豬也可發生,發病率為25%~60%,病死率為5%~10%。日齡越小,發病死亡率越高;豬只不分大小、年齡及品種均可感染,有時呈地方性流行,寒冷季節多發;豬群飼養密度過大,不同日齡仔豬混群飼養,豬舍衛生條件差,通風不良,溫度和濕度過高或過低、有害氣體(如氨氣、硫化氫及二氧化碳等)濃度過高,飼料霉變;仔豬轉群、運輸、以及其他可能引起應激反應的因素等,都可促進本病的發生與流行。
最常見的呼吸道病有:豬喘氣?。剐误w感染,MH),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APP)、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AR)。尤其是近年來由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及豬偽狂犬病的發生在臨床上出現豬呼吸系統綜合癥(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PRDC)。 其中常見的原發性病原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PRRSV)、豬偽狂犬病毒(PRV)豬肺炎霉形體(MHS)、豬流感病毒(SIV)、豬瘟病毒(HCV)。常見的繼發性病原有:副豬嗜血桿菌(HPS)、豬萎縮性鼻炎、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PP)、豬肺炎鏈球菌(SS)、多殺性巴氏桿菌(Pm)、沙門氏菌(Salm)
近年來出現的豬圓環病毒病,使呼吸道病的控制日漸復雜化,再加上當前養豬效益下降,環保的壓力,養豬生產者的信心大受挫折。
以上各種疾病密切相關,常呈混合感染。從臨床上看目前的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單個發生時并不表現可見的臨床癥狀,但可造成嚴重的繼發性感染,各個豬場由于環境、設備、品種、飼料質量、管理水平的差異,其發病情況的嚴重程度及造成的損失都有所不同。
從臨床表現上看: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病較嚴重,豬喘氣病較輕微,因此,許多豬場往往對豬喘氣病不夠重視。由于豬藍耳病的存在,使豬喘氣病加劇,而豬喘氣病的感染,破壞呼吸道上皮纖毛,從而引起APP、AR的繼發感染;且豬喘氣病往往呈慢性、漸進性和消耗性;故在預防豬呼吸道病時應著重做好對豬喘氣病的控制。只要控制了豬喘氣病,其它的呼吸道病便會減少。
目前,豬不同階段呼吸道病發生情況:5-8周主要發生PRRS與豬鏈球菌病、副豬嗜血桿菌的混合感染,然后在13-14周齡主要發生APP、豬巴氏桿菌病和豬喘氣病的混合感染。管理水平高一點的豬場在晚些時候如18-22周齡時發生豬呼吸道綜合癥。在保育舍混群和育肥期間發生的豬呼吸道綜合癥嚴重困擾了當前的養豬業。其中保育舍豬的呼吸道綜合癥的臨床主要表現為:眼睛分泌物、結膜炎、發熱、食欲減退、呼吸困難、消瘦、咳嗽;混合感染引起肺炎;死亡率高達10-20%。
對呼吸道病的控制要采取綜合性措施,如改善飼養管理、免疫接種、藥物預防等,并根據現場情況制訂相應的措施。一般來說,對豬喘氣病進行免疫接種,對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及豬萎縮性鼻炎進行藥物預防。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呼吸道組織結構的特點與免疫功能和影響呼吸道正常生理的因素,以便更有效地防治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組織結構的特點與免疫功能:
呼吸道的免疫防御功能與呼吸道組織結構緊密相關。鼻孔細毛可捕捉大顆粒和碎片,覆蓋整個呼吸道表面纖毛上皮,可分泌粘液,并通過纖毛的運動過濾空氣,把捕捉到的顆粒移到喉頭;進到肺泡的顆粒異物則被巨噬細胞清除。鼻甲骨和支氣管的結構能清除呼吸時的氣流,有利于顆粒沉著與上皮粘膜。防御系統受到干擾就會導致呼吸道的感染,引起呼吸道疾病。
影響呼吸道正常生理的因素:
灰塵:能攜帶微生物進入體內。多塵的環境會加重肺的負擔,并影響肺的清除功能。
有害氣體:對粘膜纖毛的清潔功能和肺泡巨噬細胞有毒害作用。
溫度、濕度和通風的變化:能引起灰塵和微生物的增加,降低呼吸道防御功能。
臨床上常見的呼吸道疾?。?
一、豬喘氣?。⊿EP)
豬喘氣病又稱豬地方性肺炎,廣泛存在于集約化豬場,呈世界性發布,是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疾病。由于癥狀輕、死亡率低,故沒有引起養豬者足夠的重視。但由于患豬長期生長不良,特別當繼發感染時也會造成嚴重的死亡。近年來,隨著集約化養豬業的不斷發展,豬支原體肺炎在我國呈現日趨嚴重的趨勢。豬肺炎支原體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是引起豬呼吸道病綜合征的主要原兇,也是最多發和最常見的病原。其次是豬的狂犬病病毒、圓環病毒2型及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等,發病時往往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病原混合感染或并發感染。搞好PRDC的防治,關健是要控制原發病原,在很多情況下主要就是豬肺炎支原體
本病的特征是:喘氣、咳嗽、呈腹式呼吸;體溫和食欲變化不大。剖檢可見肺呈融合性支氣管肺炎,在病肺的尖葉、心葉、中間葉和膈葉的前緣呈肉樣或蝦肉樣病變。在感染的豬群中,臨床病例主要發生在30公斤以上的育肥豬中。
通常肺炎支原體在PRDC中扮演著始作傭者和疫病第一感染者的角色,其感染后藍耳病病毒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感染更加容易。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在支氣管周圍會有淋巴小結增生聚集,進一步感染會使機體的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趨向集中到支氣管腔及肺部,這樣就給PRRS病毒在肺部持續感染破壞營造良好的環境,降低肺泡巨噬細胞對病原的吞噬和清除能力,使肺臟對繼發細菌感染(如APP/PM)的抵抗力下降,導致呼吸道免疫系統被抑制 。
任何年齡、品種、性別和用途的豬都能感染發病,以哺乳仔豬和剛斷奶仔豬最易感染,患病后癥狀明顯,死亡率也高。仔豬的感染大都由接觸患有本病的母豬所致;病豬與健康豬同圈,同運動場直接接觸時,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吸入而感染本病。因此,在通風不良和比較擁擠的豬舍中,容易互相傳染;病豬和隱性感染的帶菌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許多豬場常因引種將隱性病豬引入本場而造成本病的流行;病母豬常使吃奶仔豬受到感染;在產仔季節,幾窩仔豬互相串群或斷奶后并群,互相傳染,使本病在豬群中綿綿不斷。感染豬則逐漸消瘦而后成僵豬或死亡,此時雖用再好的藥物及疫苗往往也不見效,最好的辦法是將重病豬淘汰,避免病原持續散播。盡管肺炎支原體與藍耳病病毒的關系比較復雜,支原體感染,無論在任何時間(藍耳病感染前、支原體與藍耳病同時感染或藍耳病感染后),均可使藍耳病肺炎加重,病程延長;如受藍耳病和支原體雙重感染的豬,在感染后38天仍能看到明顯癥狀,若僅有藍耳病,感染后3周癥狀就基本消失。
二、豬偽狂犬病
病原:皰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毒株的致病性有差異;感染大多數的溫血動物,都可引發偽狂犬??;豬是唯一的自然貯藏宿主;容易發生氣源性傳播(鼻-鼻、空氣);豬發病后的結果變化很大(與感染年齡有關)。
豬群感染的途徑:購入被感染的豬只、附近感染豬群引起的區域性傳播。鳥、野生動物、人員。
豬場內偽狂犬病感染途徑:臨床病豬和亞臨床感染豬的排毒(口鼻分泌物)、隱性帶毒豬的重新排毒、商品肥豬是一大主要疫源、鼻與鼻接觸、氣溶膠吸入,可傳播1.2英里、胎盤、陰道粘液、精液;污染物(飲水、食物、產床、衣服、建筑);鳥、鼠和野生動物的傳播;各種傷口。
豬偽狂犬病對豬只的危害:懷孕母豬,胎兒死亡,木乃伊和流產;產體質弱和被感染的豬;降低繁殖力達20%左右。3周齡以下的仔豬:侵害中樞神經系統(表現興奮、呆立及四肢如游泳狀、抽搐、轉圈、顫抖);侵害消化系統導致厭食、嘔吐和腹瀉;死亡損失可達100%。生長和育肥豬:發熱、呼吸道癥狀(易繼發細菌性肺炎);耐過豬表現生長不良。
豬偽狂犬病隱性帶毒豬對豬只的危害:豬只感染野毒后,耐過豬可能轉為隱性帶毒豬;病毒可在豬神經節(三叉神經節)內長時間存活;當豬只受到某種應激(如分娩)或抵抗力低下時,帶毒豬能重新排毒,引起本病復發;隱性帶毒豬是凈化偽狂犬病的一大障礙;野毒抗體檢測陽性豬不一定隱性帶毒;接種疫苗能有效阻止或減少野毒的排放。
三 、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APP)
本病是一種高度致死性的呼吸道疾病,傳播的方式是通過鼻與鼻的直接接觸成吸入飛沫傳播,因而存欄密度高對本病的影響很大。母豬是傳染源。各種年齡的豬均易感。在急性期發病率較高,死亡率也高,最高可達100%。一般情況下斷奶后的豬多發。在以前未發生過的豬場,常常由于引進帶菌豬或慢性感染豬而引起急性爆發,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發生過的豬場以慢性病例為主,主要限于斷奶后的育肥豬。本病病原在外界的存活時間不長,容易死亡,所以環境因素與飼養管理是或得當,與APP 發生嚴重的程度有關。如棚舍通風不良、飼養密度太高、溫度控制不當、豬群應激均可能引發本病。與其它呼吸道病如霉形體肺炎或豬巴氏桿菌肺炎混合感染可加重本病。
本病分為特急型、急性型和慢性型。特急型無癥狀而突然死亡。體溫高達41.5℃,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短期的腹瀉和嘔吐;沒有明顯的呼吸癥狀就臥地不起,后期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口鼻中流出泡沫樣帶血分泌物;口、鼻、耳、四肢末梢部位皮膚發紺,在24-36小時內死亡。偶而也有沒有上述臨床癥狀而只表現敗血癥變化而突然死亡的病例。急性型和慢性型常表現為:體溫升高(40-41.5℃)、食欲減退、呼吸困難、咳嗽、喘氣、口鼻流出泡沫樣帶血的粘液、耳尖及身體末梢部位發紺等。一般抗生素很難治療。
眼觀的病理變化主要集中在胸腔,肺炎多為雙側性,罹及心葉、尖葉和膈葉。急性型病例以多發性纖維素性出血性胸膜炎為特征,有敗血癥變化。肺切面呈紫色或灰紅色肝變;最急性型病例切面濕潤多汁,有血色液體,間質灰紅色膠凍樣增寬,肺臟不硬固。慢性病例以局灶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胸膜肺炎為主,肺臟呈暗紅色硬固;切面有灰白色壞死結節,有結締組織包囊,間質增寬,壞死結節大小不一,小如花生粒,大如雞蛋樣,多發生在膈葉上。壞死結節突出于肺臟表明或肺臟內部,結節處的胸膜和胸壁粘連,結節切面有微黃色灰白色膿樣半固狀液流出。嚴重者心外膜有纖維素與心包粘連,或者是整個肺臟與胸壁、橫膈膜粘連。急性死亡者,胸腔積液呈粉紅色或血色,肺臟紅色腫脹,被覆纖維素膜,氣管和支氣管內充滿血色泡沫樣粘液。
引起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目前已知有12個不同的血清型,各型之間不能交叉保護。在我國已發現7、3、4、5、8、9型,其中以7型為主。如進行免疫接種的必須了解本場流行的血清型,使疫苗免疫具有針對性。
防制:豬群一旦感染上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就很難在豬群中清除病原,但良好的衛生氣候有助于防止臨床上發病。新發生的病例往往是由于把慢性感染豬或帶菌豬和未感染豬的混群有關。
本病的治療關鍵在于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急性病例及時治療能夠減少死亡,慢性病例肺臟已經形成病灶及粘連,治療雖能減緩死亡,但患豬變成僵豬影響生長,逐漸消瘦或再感染其它肺臟傳染病使病情加重而死亡。
治療可選用泰妙菌素、氟甲砜霉素、替米考星、利高霉素、氨芐青霉素、青霉素、多粘菌素、磺胺嘧啶、喹乙醇。注射和飲水中加藥同時進行效果較好,飼料中加藥的效果不甚理想。藥物治療易產生耐藥菌株。最有效的辦法是免疫接種。
四、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AR)
本病是一種豬上呼吸道的慢性、漸進性的傳染病。其病原主要有敗血波氏桿菌、巴氏桿菌A型及產毒素D型菌。其致病機制是波氏桿菌首先在鼻腔粘膜上皮感染繁殖,破壞鼻腔粘膜,然后D型產毒素巴氏桿菌更容易繁殖并產生毒素,此后,這兩種病原持續在鼻腔內繁殖,造成嚴重的持續性病灶。另外,D型巴氏桿菌的毒素對肝臟造成退行性變化,對飼料轉化率及日增重有負面影響。
本病的傳播方式是水平傳播。母豬是傳染源,通過呼吸道感染仔豬。本病是一種呈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存在與任何一個大量養豬的地區。
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感染豬出現打噴嚏,鼻腔流出分泌物,呼吸道鼾聲等鼻炎癥狀,進而出現淚斑,經常在畜舍周圍器物經常在畜舍周圍器物上磨擦鼻部或用鼻斷拱地、鼻出血、嚴重者發生鼻甲骨和鼻骨萎縮,導致顏面部變形,鼻腔彎曲或歪向一側,生長遲緩,以2-5月齡豬只發生最多到100公斤會推遲20-30天。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本病的危害:發病率在20-80%,每頭病豬的經濟損失在8-16元;生長不良、 屠宰豬大小不整齊、出欄時間延長;飼料轉化率降低;藥物治療費用增加。
影響萎縮性鼻炎發生的有關因素:豬群的免疫力水平;高密度飼養;多種日齡豬的混合喂養;空氣質量差-通風不好;營養不良;遺傳因素等。
預防和治療:給母豬接種疫苗,提高仔豬的母源抗體水平,預防萎鼻的發生,有助于帶菌豬的減少;抗菌藥物的預防和治療;加強管理(如早期斷奶和全進全出);改善環境;種豬的凈化,堅持自繁自養,嚴防購進病豬或帶菌者,對病豬或可疑病豬堅決淘汰,及時消滅傳染源。治療:飼料中添加泰樂菌素100ppm,青霉素50ppm,磺胺二甲氧嘧啶100ppm;或用土霉素600ppm;連用3-4周;病豬鏈霉素或丁胺卡那肌肉注射進行治療。
五、副豬嗜血桿菌病
豬副嗜血桿菌(HPS), 又名格拉澤病,引起豬的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梢杂绊憦?周齡到4月齡的青年豬,主要在斷奶前后和保育階段發病,通常見于5~8周齡的豬,發病率一般在10~15%,嚴重時死亡率可達50%。隨著世界養豬業的發展,該病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影響養豬業的典型細菌性疾病。由于飼養技術的調整進行不當,以及突發新的呼吸道綜合征,使得該病日趨流行,危害日漸嚴重。在我國,隨著養殖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副豬嗜血桿菌在各豬場引起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的情況屢見不鮮。
副豬嗜血桿菌是早期定居菌,有多種血清型,血清型15種以上,十分復雜,各血清型之間缺乏交叉保護。母源抗體可保護仔豬至四周齡左右,因而好發于保育豬(斷奶后的多重應激)。發病率一般在10-15%;死亡率可達50%。發病的嚴重程度與其它外界因素有關,SPF豬對不同血清型的反應差異很大。應激、有其它病原如豬肺炎支原體、藍耳病存在時,給養豬業造成的巨大損失。
副豬嗜血桿菌病臨床上可見病豬發燒、食欲不振或拒食;呼吸困難;關節腫脹、跛行、運動不協調;身體末梢部位發紺乃至死亡。耐過豬被毛粗亂、咳嗽、呼吸困難、生長遲緩。剖檢可見漿液性-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和多發性關節炎。肉豬表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厭食;呼吸困難、咳嗽;反應遲鈍;尖叫(疼痛);關節腫脹、跛行、顫抖、 共濟失調;皮毛粗糙而消瘦。懷孕母豬流產(高熱);泌乳母豬(跛行)母性改變,被毛粗亂而消瘦、跛行、呼吸困難、咳嗽。
預防:①免疫接種,母豬疫苗接種,保護四周齡之內的仔豬,仔豬進入保育期后接種疫苗;免疫效果會因血清型不同而降低。②改善飼養管理。③早期斷奶。④使用敏感性抗生素的保健預防。
治療:①豬場爆發疾病時,應作全場豬群投藥。②藥物的選擇:頭孢菌素、第四代青霉素(阿莫西林)、慶大霉素;羥氨芐青霉素、壯觀霉素、泰妙菌素+強力霉素、泰妙菌素+增效磺胺等
六、豬流感
豬流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豬呼吸道疾病,也是豬呼吸道綜合癥主要的原發性疾病,其特征是豬群突然發病,持續高熱(40-42℃),病程5-10天。病豬反應遲鈍、卷縮、扎堆、昏睡、呼吸困難、咳嗽、流鼻涕、打噴嚏、采食量下降、增重降低、推遲約2周上市;感染母豬流產、不孕。
豬流感屬于A型流感病毒,其亞型較多。目前,對豬群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主要是H1N1和 H3N2亞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感染豬只很少死亡,當發生慢性經過時可由豬肺炎引起較高的死亡率。H3N2發病率接近100%,成年豬死亡率超過4%。如與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混合感染,育肥豬死亡率個別可高達20%。懷孕母豬流產率超過10%,分娩率下降5%-10%。產房母豬死亡率增加到4%-5%。
豬流感病毒可以破壞感染豬的呼吸道纖毛系統,為休眠狀態的病原體打開了門戶,為繼發病原體如豬肺炎霉形體(支原體)、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敗血波氏桿菌、多殺性巴氏桿菌等搭起舞臺。也常與豬偽狂犬病病毒(PRV)、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PRRSV)、豬肺炎霉形體并發感染產生協同致病作用。90-100公斤生長豬感染H1N1或 H3N2,可推遲上市20-30天,還包括病豬淘汰、死亡、治療費用、飼料轉換率下降等,損失非常嚴重。
豬呼吸道病的綜合防制措施:
改善飼養管理:①全進全出:在每批豬進欄前徹底消毒。②相同日齡的豬在一起飼養,不同批次的豬盡量不放在一起飼養,防止因混群而引起的打斗造成應激所致免疫抑制。③合理的飼養密度,同一豬舍不要飼養太多的豬只;同一豬欄不要飼養太多的豬只;密度太高會引起群體應激造成打斗比例增加,肺炎發病率上升。
環境控制:①溫度:不宜的溫度對呼吸道影響很大;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溫。②通風:通風率越低,肺炎發病率越高。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通風,降低空氣有害氣體的濃度。豬舍要有良好的通風換氣系統和獨立的糞尿排放系統,加強通風換氣,保證舍內空氣質量,盡最大限度降低氨氣,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的污染。
免疫接種:由于預防支原體的藥物既不但昂貴,而且針對性的藥物又很少更況且容易產生耐藥性。因此,對支原體肺炎采用疫苗是最方便和最有效的方法。疫苗接種可以誘導抗豬肺炎支原體的保護性免疫力產生,還可以同時誘導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另外必須對豬偽狂犬病和萎鼻進行免疫,特別是公、母豬。對偽狂犬病的免疫建議程序是:①后備種豬:8-10周齡首免,14-16周齡二免②種豬:每4個月全群免疫一次或產前3-8周免疫。③商品豬:8-12周齡免疫。對萎鼻的免疫建議程序是:母豬產前接種疫苗,保護仔豬。首次約在母豬產前6周和2周各一次肌肉注射豬萎縮性鼻炎滅活疫苗(如輝瑞公司克偉),以后每次約在產前2周接種一次,仔豬通過吃初乳獲得高水平的母源抗體,可使仔豬獲得3-4個月的保護力。
藥物控制:為切斷疾病傳播環節,可從以下階段進行藥物預防,能有效的控制和減少豬呼吸道病綜合征的發生。①哺乳母豬:母豬產前產后各一周每噸飼料1-2公斤利高44,魚腥草5公斤; ②仔豬: 新生仔豬分別于3、7、21日齡實行三針保健計劃和程序性驅蟲;③斷奶豬飼料中添加有關藥物;④育肥豬:驅蟲、間歇性飼料中添加有關藥物。④對新引進的豬應隔離飼養并預防性投藥。如已經發病的先用大劑量的抗生素治療,在實施預防性投藥,以防復發。投藥方法如下:A、策略性用藥:在疾病即將發生時用藥。B、連續用藥:一般可在流水生產的豬場使用,即在整個保育期間全程用藥;C脈沖式用藥:即以一定的間隔短期用藥如2天用藥5天停藥的方法,同時使豬群產生免疫力。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