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國內生豬養殖產業鏈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來源: 發布日期:2012-05-29 發布者:曉天 共閱919次
正確處理產地生豬市場與銷地生豬市場關系,形成布局合理、統一有序、流通順暢的生豬批發市場網絡。
從生豬產業的內在聯系看,生豬繁育和養殖、流通、屠宰、豬肉消費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波及整個產業。促進生豬業健康發展,必須以生豬產業鏈為基礎,整體把握、協調推進。
產業鏈面臨的問題
1.生豬生產的規?;?、組織化程度較低
近年來,我國生豬生產規?;潭炔粩嗵岣?。2010年我國生豬養殖的規?;潭葹?6.4%,比2004年高出28.2個百分點。2007年至2009年,我國年出欄1萬頭以上的養豬場由1853家增加至3179家。與此同時,年出欄量1-49頭生豬的養殖戶則由801萬戶減少到646萬戶。
目前,我國生豬生產規?;潭纫廊惠^低。2010年美國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所生產的生豬占總量的62%,而我國占比只有9%.分散化的養殖模式導致我國生豬飼養條件相對較差,養殖技術和生產效率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其中,疾病控制、養殖環境是我國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大的地方,也是制約我國養豬生產水平的主要因素。2010年我國每頭能繁母豬提供的商品豬為13.58頭,全程死亡率超過20%,遠低于養豬發達國家能繁母豬年提供22頭以上的水平(丹麥超過25頭)。如果我國每頭能繁母豬提供的商品豬為18頭,則我國可以少養能繁母豬1200萬頭,可節約飼料1400萬噸;如果每頭能繁母豬提供的商品豬為20頭,則我國可以少養能繁母豬1575萬頭,可節約飼料1800萬噸。
2.生豬流通體系引導生豬生產、分散養殖風險的功能亟待進一步提升
第一,我國生豬流通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低,營銷規模小、效率低。從全國范圍看,每個縣市都活躍一批從事生豬交易的豬販子和經紀人。由于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起步較晚,這些農村經紀人和豬販子是目前承擔生豬購銷的主要力量。小規模的豬販子每天販運量在幾十頭以內,收豬范圍一般為本縣甚至本鎮;中等規模的豬販子每天販運量在100-200頭,收豬范圍一般為本縣甚至本市,他們一般是為大中城市定點屠宰企業收購生豬;大型豬販子每天販運量在200頭以上,收豬范圍不固定,且在每個省市都有經紀人,這些大型豬販一般為大中城市的大型屠宰企業服務。受資金及市場風險的限制,豬販子的經營規模不會太大,并不能形成穩定的、規?;纳i供應鏈條。
第二,生豬流通環節較多,生豬養殖戶在市場交易中的談判能力較低,無法分享流通環節的利潤。目前,生豬交易一般經歷經紀人、小規模的豬販子、大規模豬販子之間、屠宰企業之間交易等3-4個環節。盡管生豬經銷商的出現降低了生豬養殖業與屠宰業之間直接交易的成本,但由于豬販子與生產者之間是一種買斷關系,如此之多的交易環節也攤薄了養殖戶的利潤。
第三,生豬交易方式單一,尚未建立期貨市場機制,市場缺乏分散風險和引導生豬生產的功能。我國生豬交易主要是現貨交易,中遠期交易尚在起步階段,生豬期貨市場尚未建立。在現貨對手交易模式下,市場價格是即期價格,而非遠期價格,因此并不能反映遠期的生豬供需狀況。生豬養殖者無法對未來生豬供求做出合理預期,也就無法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在蛛網效應的作用下,價格波動無法避免。缺乏期貨市場,養豬戶和肉類加工企業就無法利用套期保值機制回避和分散生豬和豬肉價格波動風險,政府調節生豬市場供應、提高宏觀調控方面也無法獲得一個比較有效的價格信號。
3.生豬屠宰行業迫切需要提高技術水平
屠宰是畜產品到肉產品的轉折點,是肉類產品流通的開始,也是肉類安全的重要關口。自1998年我國實施《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以來,生豬屠宰行業產業集中度、屠宰業規?;潭炔粩嗵岣?,同時也暴露出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第一,技術裝備水平落后,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目前國內的屠宰企業僅僅有2%采用現代化方式(即基于全程溫度管理和可追溯體系下的機械化流水作業)進行生產;15%的企業采用的是簡單的機械化生產;80%以上的企業還處于半機械化、手工生產階段。由于這些半機械化或簡單機械化的屠宰企業的生產方式比較落后,多數只能從事生豬代宰業務(屠宰企業將客戶送來的活豬經過傳統的屠宰方式加工成白條豬或分割肉,交付給豬肉批發商,由批發商用汽車或摩托車運走,每頭收取固定的代宰費)。這種代宰性質決定了冷藏、冷凍設施基本派不上用場,同時也使后續的運輸衛生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監管。在這種模式下,豬肉質量的最終責任人是豬肉經銷商,代宰企業缺乏對生豬質量把關的動力。有些企業為賺取更多的代宰費,甚至會按照經銷商的要求,對生豬宰前注水,乃至代宰一些病豬、死豬或淘汰的母豬,致使不達標的豬肉流入市場。
第二,屠宰行業需要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定點屠宰雖然提高了豬肉的質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行業壟斷現象,滋生了地方保護主義。據了解,全國至少20個?。ㄊ校┑呢i肉行業都曾出現過壟斷,其中,17個?。ㄊ校┐嬖诒┝艛嗍录?。相對于生豬飼養個體和豬肉零售個體,屠宰企業掌握著更多甚至是絕對的流通話語權,代宰企業往往會利用壟斷優勢,抬高代宰費用,導致豬肉價格上漲,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4.豬肉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亟待升級改造
豬肉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是豬肉流通的主渠道,其問題主要有:
(1)豬肉批發市場的配套設施亟待完善。我國多數豬肉批發市場基礎設施比較簡陋,存在交易環境差、通風采光不足、經營設施不配套、交通擁擠等問題,尤其缺乏空調保鮮庫、恒溫庫、冷凍冷藏庫、冷藏運輸等基礎設施,導致豬肉批發交易過程中過早出現了冷鏈“斷鏈”現象。批發市場也是病死、注水、未經檢驗檢疫豬肉進入流通的關鍵環節,監督檢查稍有放松,就可能導致有害豬肉進入市場。另外,我國大多數豬肉批發市場交易方式仍以對手交易為主,采用現鈔結算,信息化水平比較落后,在豬肉批發市場交易次數頻繁、交易量大、管理繁瑣的情況下,這種交易和結算方式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運行效率比較低,不利于建設豬肉安全追溯體系。
(2)大量農貿市場亟待改造升級,而改造后的市場又需要解決高攤位費的問題。我們在中部一個縣級市調研時發現,該市農貿市場的一個豬肉攤位年平均租金達到4萬元,以租戶平均每天賣掉200斤豬肉計算,每斤豬肉需要分攤0.6元的攤位租金。如何升級改造農貿市場老化,同時又要抑制攤位租金,使其不致過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政策建議
1.大力促進生豬養殖規?;?、組織化水平,提高生豬供給能力
第一,促進生豬生產規?;?。加大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的建設力度,對生豬規模養殖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優惠,穩定生豬生產主體。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生豬調出大縣給予獎勵,獎勵資金主要用于增強生豬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規?;B殖水平和生豬品種質量、加強環境保護、增強防疫能力。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生豬保護價機制,穩定養豬戶信心。
第二,加快生豬養殖合作組織建設,特別是發展能與屠宰加工企業進行對等談判的經濟合作組織。促進養殖戶建立生豬養殖業協會,把分散的規模養殖戶組建為一個經濟實體,逐步實現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貸款、統一防疫,提高生豬養殖的組織性、計劃性,減少盲目生產帶來的價格波動,增強養殖環節在產業鏈上的話語權。
第三,鼓勵大公司和散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通過資產重組等多種形式建立規模龍頭企業和大型集團公司,并引導養殖戶與龍頭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和利益聯合機制,充分發揮規模集成、技術傳遞、信息集合等優勢,提高生產者的市場地位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走共同發展之路。
第四,強化科技支撐力度。要促進豬育種中心建設,提高原種豬和引進品種的選育水平,開展豬的經濟雜交研究,不斷培育出高產優質的商品瘦肉豬高效雜交組合,同時開展現代化、標準化、規?;?、養豬及疫病防治等技術推廣。
第五,強化防疫體系建設。一是要健全防疫設施、防疫程序,嚴格免疫制度和檢疫制度,以防控重大生豬疫病為重點,全面強化防疫、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最大限度地切斷疫病傳播途徑,將可能發生的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二是要增加對防疫體系經費的投入,建立健全縣、鄉、村畜牧防疫體系,充實基層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在行政管理人員中的比例。三是要完善疫情捕殺補償制度,提高補償標準,補償要及時到位。
第六,處理好生豬養殖業環境污染問題。建設畜禽糞便、廢水和其他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設施,實行集中養殖,集中處理。大力鼓勵支持農牧一體化,充分實現豬糞尿的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2.完善生豬市場體系,提升其功能
第一,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要綜合考慮我國生豬生產和消費的演變趨勢、生豬生產規模及其流量流向、地理區位和交通狀況、消費群體規模和消費習慣等多種因素,正確處理產地生豬市場與銷地生豬市場關系,形成布局合理、統一有序、流通順暢的生豬批發市場網絡。
第二,大力扶持生豬主產區和主銷區,建設冷藏冷鏈貯運設施齊全的現代生豬批發市場以及現代化生豬屠宰企業。促進生豬交易與生豬屠宰加工、冷鏈配送、肉制品深加工、飼料加工的集成,形成產業集群和市場集群的生豬肉類產業園,從而拓展大型生豬批發市場功能,提高其輻射力,提升市場所在地的區域競爭力。尤其要促進生豬產地肉制品加工產業的發展,降低區域之間生豬流通規模和流通成本,同時也有助于阻止生豬疫情的傳播。
第三,積極探索發展生豬中遠期電子交易和期貨交易市場。要發揮中遠期電子交易和期貨交易市場發現遠期價格、規避交易風險等功能,以彌補現貨市場的缺陷。生豬期貨的交割應以活豬為主,交割倉庫可以在大型生豬養殖企業或大型的生豬批發交易市場。
3.提升生豬屠宰業對生豬產業鏈的整合功能
第一,鼓勵大型屠宰加工企業開展養殖、屠宰、加工、配送、銷售一體化經營。鼓勵實施兼并重組,推進生豬產業鏈一體化進程,提高行業集中度。鼓勵技術先進、管理水平高的大型龍頭企業依托自身質量、品牌和規模優勢,在全國或較廣區域內配置生產資源,并運用先進流通方式拓展銷售市場,在全國建立品牌肉連鎖店、專賣店,實現優質豬肉產品跨區域流通,從而提高全產業鏈的管理和技術水平。
第二,加大對大型企業資金、管理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冷鏈系統改造,增強冷鮮肉流通能力,同時關閉中小型屠宰廠(場)及小型屠宰場點,加快落后產能的淘汰速度。
第三,優化生豬屠宰產業布局。鼓勵在生豬主產區建立大型屠宰企業,以擴大豬肉及豬肉制品跨區域流通的比例,降低生豬活體跨區域流通的比例。
4.提高豬肉市場體系的服務能力
第一,暢通豬肉及其副產品的自由流通渠道。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得限制合格的豬肉及其制品、副產品進入本地市場。堅決打破地區封鎖,確保自由流通。要繼續執行生豬及其鮮活產品“綠色通道”政策,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第二,進一步拓展批發市場功能。在批發市場提供交易場所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拓展價格信息匯集、產品質量控制、加工配送等功能。要促進建立肉食品批發市場與結算、融資相結合,支持推廣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競價拍賣等現代交易方式。扶持生豬批發市場建設冷藏冷鏈貯運物流設施,促使其改善交易環境。
第三,合理設置并布局豬肉零售終端,加強農貿市場升級改造。結合城市發展規劃,根據不同區域的人口密度、交通條件、居民收入水平、消費者消費行為等因素,對各業態的半徑、經營規模、具體選址等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避免零售終端過于密集導致的競爭過于激烈,或者零售終端過于稀疏導致的居民購物不便等問題。同時,要加強對農貿市場的升級改造,營造良好舒適的購物環境,改變原先農貿市場臟、亂、差的局面,不斷適應城市建設和市民對食品衛生安全的要求。
第四,完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投資、管理體制,增強其公益性。高度重視農貿市場的建設和管理,并將批發市場作為公益設施進行投資。政府應成為投資管理主體,但不一定直接經營,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分開,由政府設立的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要加強發揮政府職能,減免批發市場、零售市場的租金。加強調控力度,將豬肉批發零售作為公益性事業來經營,穩定豬肉價格,保證肉販和消費者的利益。
網友評論
暫無評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ICP備10211513號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版權所有 © 2008-2017
獸藥直銷網|獸藥行業網絡直銷的首選網站-獸藥直銷網只提供交易平臺,對具體交易過程不參與也不承擔任何責任。望供求雙方謹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