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12月11日,記者冒著嚴寒來到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后興隆地村,這是當地一個傳統養驢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驢。庭院里、道路旁,一頭頭毛驢悠閑地嚼著草料。
“目前,全村驢存欄量為1300多頭,戶均3頭,今年的出欄量達到500頭,僅此一項就為全村老百姓增收100萬元以上。下一步,我們將努力擴大養殖規模,打造"塞北養驢第一村"。”村委會主任陶致富自豪地說。
“前幾天我一頭驢賣了2700元,一頭驢就是一個小銀行啊。”今年66歲的農民孫玉榮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村里的農民改良員鞠瑞民更是驢產業的受益者,“我這里是驢改良站,今年養了3頭種驢,除去成本,一年有十幾萬的收入。”
旗農牧業局局長哈斯巴根介紹:“巴林左旗屬于半農半牧區,牧草和作物秸稈年產量達6億公斤以上,養驢的成本相對較低,加上具有悠久的毛驢養殖傳統,全旗7.4 萬農戶中至少80%的農戶飼養毛驢。”
“巴林左旗大多數農戶都有20畝以上土地,多的達50多畝。按每5畝作物秸稈養殖一頭毛驢計算,一個農戶飼養三五頭毛驢,甚至七八頭,都不用考慮飼草問題。”巴林左旗家畜改良站站長劉宇國分析。
劉宇國說,近年來,該旗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婦女;毛驢幾乎不得病,性情比較溫順,老人和婦女都能駕馭,所以現在大多數農戶都喜歡養上幾頭毛驢。
目前,巴林左旗的驢年存欄量為16萬頭,占赤峰市驢存欄量的28.17%,為整個內蒙古驢存欄量最多的旗縣。該旗也因此發展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毛驢交易集散地,年交易量在15萬頭以上,遠銷到了廣東、福建、浙江等省市。
村里年過七旬的武占學養了一輩子驢,“以前沒想到養驢會這么掙錢。這幾年政府與東阿阿膠(000423,股吧)合作,鼓勵用烏驢改良本地驢,產下的駒子,個頭大,生長快,我準備明年把4頭本地驢全部更新為烏驢。”
哈斯巴根介紹說,我們的思路是“依靠政府與企業"兩個輪子"的共同發力,快速提升肉驢產業”。為此,2007年9月,巴林左旗與山東東阿阿膠公司合作建設“內蒙古赤峰肉驢產業示范基地”。由東阿阿膠公司控股成立內蒙古天龍食品公司投資1000萬元建設的肉驢屠宰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產,年屠宰能力達10萬頭,是國內第一條較為現代化的專業屠宰驢的生產線。這一項目的落成,極大地帶動了周邊地區肉驢產業的快速發展。
巴林左旗政府還與東阿阿膠公司共同出資200萬元,建立“內蒙古巴林左旗·東阿阿膠扶貧基金會”,連續舉辦肉驢改良技術培訓四期,累計培訓學員391名。
為了讓驢產業真正成為農民的搖錢樹,巴林左旗政府對于引進優質種驢,規模養殖場給予扶持;同時協調信貸,培育肉驢飼養重點村與專業大戶。
此外,由天龍食品公司牽頭,成立了巴林左旗天龍養驢專業合作社。幾年來,合作社建立改良點54處,巴林左旗每頭驢平均出欄體重增加了50公斤。
目前,驢產業已成為巴林左旗畜牧業中最具潛力、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也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產業。不久前,巴林左旗在全旗10個村實施肉驢養殖連片開發扶貧項目,計劃到“十二五”末,項目區貧困戶基礎母驢存欄將達到5000頭以上,實現戶均年增收10600元。
在林東鎮白音溝村,貧困戶付廣德通過抽簽對號領到屬于自己的基礎母驢后,激動地說:“感謝黨,感謝政府,我們村的老百姓脫貧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