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廣州冰鮮雞上市未滿一周,但市民接受度仍需時間。有市場檔主采取降價、換包裝等多種促銷手段,卻不如“自宰光雞”那般熱賣。這讓當初以為冰鮮雞能順理成章取代活雞的想法,再次遭遇現實的尷尬。消費者未能順利“轉型”,倒是銷售者率先“變通”,政府是該施展鐵手腕還是給予教育過渡期呢?
按政策規定,在試點區域,檔主必須售賣冰鮮雞而非活雞、光雞,但在荔灣區有的市場雞檔剛開膛破肚的光雞又重新擺上臺面,冰鮮雞多數都被放在冷柜中,很多街坊都在購買切好的光雞。檔主告訴記者,都是在別處宰殺的,一早拿過來售賣??梢韵胂?,如果這種做法一旦蔓延開來,很容易就會成為一種風氣,甚至沉淀成強硬的頑癥,讓管理者又多了樁“加強監管”的例行工作。
冰鮮雞的利弊,坊間已討論多日,贊許者認為其確實能提高衛生水平與環境質量,進而阻擋禽流感的傳播;悲觀者則想象今后廣東各大城市的活禽一旦消失,將是民俗和美食的一大損失。但現實往往不會是極端的,而是在中間道路里潛行,冰凍之下有冰鮮,冰鮮之下還有光雞??纯此皆兹?、灌水肉無論遭遇多少打壓,卻從未在市場消失,“私宰光雞”不過是這種民間習慣相對弱勢于法治的又一次演化罷了。
現實中,廣州冰鮮雞政策還沒有全城鐵板一塊,活禽、光雞自由流動實在太容易。想象一下,真有人在廣州白云區市場宰雞送到廣州越秀區雞檔,也用不了半個小時,卻能帶動雞檔生意復活,這怎能不讓遵紀者妒忌和模仿。再加上我們的市場基本處于放羊式管理,又不可能有警察和安檢,想讓光雞流進來毫無困難。更關鍵的是:市民接受。何況即使檢舉也不會拿到賞金,市場管理方也未必會行動,更別說驚動工商部門了。
在民間對活禽依然有很大依賴慣性的時候,冰鮮雞確實成了官民博弈、政企博弈的一個樣本。政府逆水行舟,企業擔心虧錢,公眾夾縫選擇,這種格局確實不是單純靠鐵手腕能破解的。如果政府認為冰鮮雞是大勢所趨,必須替老百姓做出這個抉擇。那么只能強化監管巡查和獎懲措施,保證“勝利果實”,等待疫病關頭再推一把。如果政府覺得懷柔和諧更重要,那么只能繼續靠財政輸血補貼,讓老百姓損失新鮮后獲得價格實惠和品質提升。這就類似當初政府花錢搞穿衣戴帽工程那樣,公眾罵完之后發現舊樓確實升值了,也就不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