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2014年3月21日,農業部制定并出臺了《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在肉雞行業內引發了廣泛關注。依計劃所述,到2025年,將培育肉雞新品種40個以上,自主培育品種商品代市場占有率超過60%。形成機制靈活、競爭有序的現代肉雞種業新格局。
眾所周知,中國的肉雞產業是現代畜牧業中成熟度最高的產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肉雞生產和消費國。但育種方面一直是短板所在。雖然初步建立了肉雞良種繁育體系,但黃羽肉雞整體的低水平育種,白羽肉雞的進口過度依賴已嚴重阻礙肉雞產業的持續發展。
目前,肉雞市場尚未從2013年H7N9流感及食品安全的雙重打擊中恢復元氣,仍處于低迷當中。此時,農業部出臺這樣一份有著詳細規劃的針對肉雞產業的計劃,無疑透露出國家對肉雞產業的重視程度和扶持力度。也給當下的肉雞產業提振了信心。
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成立于2009年,是由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策劃實施的創新工程。體系內云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崗位科學家,研究領域滲透肉雞產業中的遺傳育種、飼料營養、疫病控制、標準化生產、加工綜合等方方面面,是覆蓋肉雞全產業鏈的全國最高水平的專家機構。
在北京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內的一座二層行政樓中,記者見到了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文杰博士。文杰博士經常出現在行業內的各種重要會議活動中,而在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中,他將承擔即將開展的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的重要工作。采訪之際,正值第四屆(2014)中國白羽肉雞產業發展大會暨第三屆全球肉雞產業研討會即將在青島拉開帷幕。針對肉雞產業面臨的一些焦點問題及如何配合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啟動相關工作,文杰博士做了相關解答。
《國際家禽》:受H7N9流感及食品安全等事件的影響,家禽產業遭遇毀滅性打擊。2014年一季度,企業仍在虧損中,預計整體損失已超1500億。特別是肉雞產業損失更加嚴重。這已經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業內都有不同觀點。您從專家的角度是如何看待這一階段的情況的?
文杰:中國的肉雞產業,特別是白羽肉雞產業經過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成為畜牧業中標準化、規范化、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但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肉雞行業卻不斷地遭受各種危機和沖擊,市場行情一直處于低迷階段。“速成雞事件”給產業帶來的傷害還未完全消退,2013 年的H7N9爆發又一次使產業陷入了困頓。一些企業幾乎沒有喘息之機,遭遇連續虧損。但我認為這些困難都是階段性的。中國雞肉市場的消費空間還很大,這一點不會改變。
雞肉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最物美價廉的優質肉類,這是業內都熟知的事情。從數據來看,目前中國人均雞肉消費總體水平雖增速較快,但平均仍在12公斤左右,與美國和巴西的人均雞肉消費量40公斤以上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國際家禽》:從現在來看,整個市場行情有復蘇跡象,但不能排除禽流感疫情再次波及。目前的肉雞產業格局是否會加速分化?市場階段性的低谷是否已經過去?
文杰:你所說的肉雞市場格局是否加速分化應該指目前家禽產業受到重創催生的兩個變化點。其一,是否會因為行情持續低迷而加速散戶養殖的退出和淘汰,使全產業鏈的規?;B殖比重不斷加大。其二,活禽交易市場的關閉是否會使黃羽肉雞產業做出相應的應對和調整。
目前來看肉雞產業確實在加速洗牌當中。特別是一些實力較強的規?;B殖企業開始向產業鏈下游延伸,紛紛建立自己的屠宰加工場,力圖在完善產業鏈的同時抵御市場的風險。我們看到,雖然自去年至今肉雞生產企業嚴重虧損,但沒聽說哪家規?;B殖場倒閉的,大多數仍在積極地投入當中。而散養戶卻很難扛住哪怕一輪的巨虧,只能加速淘汰。
關于黃羽肉雞,無論是2004- 2005年的H5N1,還是現在的H7N9,實際上大家都會很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黃羽肉雞活雞上市的安全性問題。我認為,黃羽肉雞傳統的上市方式以活雞上市為主,在當前防疫和食品安全形勢越來越嚴峻的情況下,一方面,要加強活雞市場的管理并制定一些措施。同時,黃羽肉雞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應向集中屠宰的方式發展。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因為長時間的消費習慣很難改變。目前部分一線城市已經關閉了活禽交易市場。雖然黃羽肉雞企業會暫時受到影響,但長久來看,這是必然的趨勢。
《國際家禽》:第四屆白羽肉雞大會即將在青島召開。我們注意到此次大會的主題仍然是圍繞著目前行業最關心的如何抵御風險、進行疾病防控以及如何宣傳引導消費等幾個方面。行業內關注較多的是如何解決過多引種導致的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關于這一點,您覺得跟您剛才講的肉雞產業整體的發展潛力仍然巨大相矛盾嗎?
文杰:關于這一點,不存在任何矛盾。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這種周期性的波動,不僅存在于肉雞市場,生豬市場更明顯。
具體到肉雞來說,2011年是肉種雞市場的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肉種雞行情很好,很多企業一看到有利可圖,就貿然進入這個行業,瘋狂上量,導致現在肉種雞存欄量過多??墒鞘袌鲂枨罅坎]有太大變化,這自然會出現雞肉滯銷、產能過剩,最終導致肉種雞苗賣不出去的情況。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H7N9疫情的出現,它給本來就不景氣的肉種雞市場帶來又一次打擊。加上“速生雞”、“藥殘雞”等食品安全事件,消解了消費者對禽肉消費的信心。這直接導致了這一輪的超跌損失比以往更明顯,持續時間也更長。產能過剩的問題,最終只能靠市場去解決。
《國際家禽》:中國的肉雞產業雖然起步早,發展相對成熟,但育種環節仍是一個短板,特別是白羽肉雞的品種嚴重依賴于進口?!度珖怆u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在這個時候推出,具有怎樣的背景和意義?
文杰:其實,近幾年以來,國家陸續進行了不同畜種的遺傳改良計劃,豬、奶牛和蛋雞的遺傳改良計劃已經相繼啟動,所以肉雞的遺傳改良計劃啟動是規劃之中的事情。其主要目的當然是從國家層次上提高畜禽的遺傳水平。具體內容在計劃中表述的已經很詳細。
正如大家都看到的,育種環節是肉雞產業鏈中最突出的一個短板。國內專家、企業家都有共識,希望有朝一日擁有自己的品種。中國的肉雞消費量僅次于美國,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國內所有的白羽肉雞種雞都從國外引進,且種雞一般一年需換一次。一旦發生貿易問題,將對國內市場產生巨大影響。良種是肉雞產業發展的基礎。要提高肉雞種業科技創新水平,需發揮政府導向作用,強化企業的育種主體地位,加快肉雞遺傳改良進程,進一步完善國家肉雞良種繁育體系,提高肉雞育種能力、生產水平和養殖效益,《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就此啟動。
《國際家禽》:那目前中國肉雞育種產業現狀究竟如何?關于育種技術的研究發展方向能不能做一下簡單介紹?
文杰:黃羽肉雞基本屬于自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的黃羽肉雞新品種和配套系數量超過40個,大多肉品質優良、環境適應性強,具有較好的養殖效益。而白羽肉雞生產種源全部從國外引進,主要品種有愛拔益加、羅斯和科寶等,年引進祖代數量超過100萬套。通過引進國外優良品種與國內自主培育相結合,基本形成了曾祖代 (原種)、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相配套的良種繁育體系。
國內現有肉雞祖代場123個,父母代場1633個,年存欄祖代肉種雞310多萬套,父母代種雞9100多萬套,良種供應能力不斷提高。應該說肉雞的育種體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肉用種雞的利用效率相對較低,每套祖代白羽肉種雞年均提供父母代僅50套左右,比美國、巴西等國的平均水平低 10套以上。養殖死淘率高直接影響了種雞的生產效率,導致祖代種雞資源的浪費。黃羽肉雞品種數量多,但單個品種推廣數量相對較少,祖代種雞的使用期明顯較短。
技術方面,國際上的大型企業無一例外都有很強的科研實力。中國的企業自身研發能力還很薄弱。所以就需要國家在技術方面的投入,集結科研機構、技術體系的專家進行集中攻關。但從長久來說,還是應該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為主。
無論從品種安全的角度還是從市場占有角度,業內都應該有一種共識——白羽肉雞育種工作應該去做,這是一個基本的觀點和態度。相信將來總有一天中國白羽肉雞育種將有所突破。
關于白羽肉雞的育種思路我覺得應該有兩點可以借鑒。一是直接針對國際上最先進的品種,比如蛋雞的育種就有很大的可借鑒性。北京峪口禽業公司就是一個典范,給白羽肉雞育種提供了具有相當參考價值的思路。另一點是,不一定完全按照當今世界主導品種來確定中國白羽肉雞育種目標,因為中國的市場足夠大,可以不考慮向國外出口,只培育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特色品種即可??紤]到中國市場的特點,未必要培育最寬胸或生長速度最快的肉雞,但抗病力一定要強。關于育種技術,目前主要還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與常規育種相結合的技術體系,全基因組選擇是一個重點研究的方向。
《國際家禽》:配合《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承擔怎樣的任務?
文杰:其實還是與體系的日常工作同步。國家建立體系的宗旨是為產業服務,為企業服務,解決產業中存在的關鍵性技術問題。本著這個宗旨,肉雞產業技術體系做了很多工作。
“十二五”期間,體系將要開展3項重要的工作:一是標準化規模養殖中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二是國家級的肉雞遺傳改良計劃;三是針對行業中存在的一些主要疾病的控制。我們體系也很欣喜能夠承擔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這個工作。按照計劃的實施要求,將由體系具體操作。有條件的省區市要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本省區市肉雞遺傳改良計劃。
我相信到2025年,會實現計劃目標,即培育肉雞新品種40個以上,自主培育品種商品代市場占有率超過60%。在這個總體目標下,我們將具體承擔一些主要的任務。比如,培育黃羽肉雞新品種方面,要持續選育已育成品種,擴大核心品種的市場占有率;另外要培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白羽肉雞新品種。要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育(引)繁推一體化” 肉種雞企業,建立國家肉雞良種擴繁推廣基地,滿足市場對優質商品雞的需要。
體系在計劃推廣過程中,將盡力搭建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最終實現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育種道路,推進“產、學、研、推”育種協作的創新體制。在這個過程中,體系還將凈化育種群和擴繁群主要垂直傳播疾病,開展肉雞育種新技術及新品種產業化技術的研發,及時收集、分析肉雞種業相關信息和發展動態。
《國際家禽》:自今年初白羽肉雞產業聯盟成立后,為進一步規范行業,并推動樹立白羽肉雞形象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對于聯盟如何更好地發揮作用,您有何建議?
文杰:白羽肉雞產業聯盟成立的意義毋庸置疑。自成立后,聯盟企業發揮合力作用,把祖代肉種雞由157萬套降到120萬套,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成效立竿見影。
但是,我想白羽肉雞產業聯盟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在保障食品安全、洞察肉雞產品的消費市場、推廣肉雞在中國消費的潛力及拉動消費增長的方式等方面應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