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小反芻獸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稱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的臨床以發熱、口炎、腹瀉和肺炎為主要特征的小反芻動物的一種急性、烈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小反芻動物,山羊高度易感,綿羊易感。本病發病率可達100%,嚴重暴發期死亡率為100%,中等暴發率接近50%。目前沒有感染人的報道。國際動物衛生組織(0IE)將該病定為A類動物疫病,我國規定為一類動物疫病。
1942年,該病首先在非洲的科特迪瓦發生,近年來,小反芻獸疫(PPR)呈擴散的趨勢,成為重要的跨國動物傳染病之一,我國周邊國家頻繁爆發該病,給小反芻動物養殖業帶來了嚴重的災害。我國自2007年7月25日在西藏自治區日土縣發生小反芻獸疫疫情后,又相繼發生了多起疫病流行。2013年12月以來新疆哈密和甘肅古浪等地又相繼發生多起疫情。為了增強廣大獸醫工作者和廣大養殖戶對本病的認識,現就小反芻獸疫的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特征、診斷方法以及預防與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現狀做一綜述。
1 病原學
1.1 小反芻獸疫病毒的分類和形態特征
小反芻獸疫病毒是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成員,同屬的其他成員還有牛瘟病毒、犬瘟熱病毒等。該病毒目前分4群。其中3群源于非洲,l群源于亞洲。對于4群間的關系,有關專家正用反向遺傳學方法進行研究。目前,該病毒僅發現1個血清型。該病毒粒子多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30~390nm。病毒顆粒的外層有8.5~14.5nm厚的囊膜,囊膜上有8~15nm長的纖突,病毒的纖突中只有血凝素,而沒有神經氨酸酶;病毒的核衣殼總長度約為l000nm,呈螺旋對稱,螺旋直徑約為18nm,螺距在5~6nm,該衣殼纏繞成團。PPRV基因組為單股負鏈無節段RNA。RNA鏈從3’至5’依次分布著N- P-M- F- H-L六個基因,分別編碼6種結構蛋白和2種非結構蛋白。
1.2 PPRV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學特性
小反芻獸疫病毒粒子在pH值為5.85~9.5之間穩定,在pH值為4.0以下或pH值為11.0以上很快就失活。對乙醚、酒精和一些去污劑敏感,乙醚4℃12小時可將其滅活;用非離子水去污劑可使病毒所有的纖突脫落;酚、2%的NaOH 24小時可將其滅活。該病毒粒子雖然含有血凝素,但是不能對猴、牛、綿羊、山羊、馬、豬、犬、豚鼠等大多數哺乳動物和禽的紅細胞具有凝集性。
2 流行病學
2.1 地理分布
該病原發于西非,在位于大西洋和紅海之間的大多數非洲國家證實已經感染該病,感染的地區向北擴展到埃及,向南擴展到肯尼亞,向東擴展到加蓬;在北非和南非的大部分地區還沒有證實受到該病感染。近年,該病傳播到近東地區和阿拉伯半島,包括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等10個國家和地區?,F在,我國和鄰國如俄羅斯、印度、老撾、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也暴發了小反芻獸疫。
2.2 傳播途徑
本病在易感動物之間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傳播或間接接觸傳播。感染途徑以呼吸道為主。
2.3 易感動物
山羊和綿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但是不同品種的羊敏感性有顯著差異。山羊比綿羊更易感,歐洲品系的山羊更為易感,幼齡動物易感性較高,哺乳期的動物抵抗力較強。豬和牛也可感染,但通常無臨床癥狀,在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牛和豬并不能將該病傳給其他動物。野生動物中,瞪羚、努比亞野山羊、長角羚以及美國白尾鹿均易感。
2.4 流行季節性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雨季節和干燥寒冷季節多發。
2.5 潛伏期
本病潛伏期~般為4~6天,也可達到10天,《國際動物衛生法典》規定潛伏期為21天。發病率可以達到l00%,死亡率在20%~90%不等,嚴重暴發時死亡率也能夠達到100%。
3 發病機理
小反芻獸疫病毒和其他麻疹病毒屬的致病性相似,具有趨淋巴和趨上皮性。因此,它在動物體的淋巴組織和上皮組織中最容易復制,對這些組織的傷害也最為嚴重。呼吸道可能是病毒進入機體的門戶。病毒通過呼吸道進入機體后,首先在咽喉、下頜淋巴結以及扁桃體復制;2~3天形成病毒血癥,隨后的2~3天首次出現臨床癥狀。病毒血癥導致病毒到達全身的淋巴器官、脾臟、骨髓和胃腸道及呼吸系統的黏膜繼續增值。
4 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
4.1 臨床癥狀
山羊臨床癥狀比較典型,綿羊癥狀一般較輕微。
4.1.1 突然發熱,第2~3天體溫高達40~42℃高峰。發熱持續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發熱后期。
4.1.2 病初有水樣鼻液,此后變成大量的粘膿性卡他樣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難。鼻內膜發生壞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瞼出現眼結膜炎。
4.1.3 發熱癥狀出現后,病羊口腔內膜輕度充血,繼而出現糜爛。初期多在下齒齦周圍出現小面積壞死,嚴重病例迅速擴展到齒墊、硬腭、頰和頰乳頭以及舌,壞死組織脫落形成不規則的潛糜爛斑。部分病羊口腔病變溫和,并可在48小時內愈合,這類病羊可很快康復。
4.1.4 多數病羊發生嚴重腹瀉成下痢,造成迅速脫水和體重下降。懷孕母羊可發生流產。
4.1.5 易感羊群發病率常達60%以上,病死率達50%以上。
4.1.6 特急性病例發熱后突然死亡,無其他癥狀,在剖檢時可見支氣管肺炎和回盲腸瓣充血。
4.2 病理變化
4.2.1 尸體病變與牛瘟相似。眼部可見結膜炎,彌散性卡他性炎癥。侵襲性口炎,下唇鄰近的齒齦、頰和舌經常發生損傷,更嚴重時這種病變發生于上腭、咽和食道的上三分之一處。胃腸道病變主要表現為大面積壞死,糜爛性損傷從嘴延伸到瘤胃、網胃交接處;皺胃呈有規則、有輪廓的糜爛,創面紅色出血;小腸一般有中度損傷,呈現有限的出血條紋;大腸、盲腸、結腸有小的紅色出血點,時間稍長匯合在一起,呈現“斑馬紋”樣特征性線狀條紋。脾臟出現壞死病變。肺部的病變主要表現為纖維蛋白性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和肺臟出現千酪樣病灶,肺臟表面、支氣管黏膜等有出血點。如繼發巴氏桿菌則肺呈現暗紅色或紫色區域,觸摸堅硬,這種變化主要見于肺的尖葉和心葉。淋巴結腫大,變軟。
4.2.2 組織病理學變化:病毒導致呼吸道上皮黏膜和滋養層壞死,嗜伊紅胞漿和核內可見包涵體。所有上皮組織的多核巨細胞(合胞休)和淋巴結一樣能夠觀察到感染。脾臟、扁桃體和淋巴結可見核固縮和核破裂導致淋巴細胞壞死。在舌唇和軟腭出現包涵體,在肺炎肺泡腔出現合胞體細胞,支氣管上皮細胞內出現胞漿包涵體。該病毒對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有特殊的親和性,一般能在上皮細胞和多核巨細胞中形成具有特征性的嗜伊紅胞漿包涵體。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壞死,這具有診斷價值。
5 診斷
可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做出初步診斷,但該病必須與口蹄疫、巴氏桿菌病、山羊傳染性膜肺炎等做鑒別診斷。確診必須通過實驗室診斷。病料可采集病畜的鼻腔漿液性分泌物,回腸、直腸黏膜,凝固的血液或抗凝全血,還可取腸系膜淋巴結或支氣管淋巴結、肺臟、脾臟、扁桃體和舌等器官組織。
5.1 病毒分離培養用適宜的細胞進行培養,因細胞病變作用出現需要一定時間,在培養5~6天后應進行盲傳繼代。該病毒分離物通常采用病毒中和試驗或電子顯微鏡做進一步鑒定。
5.2 血清學試驗常用病毒中和試驗和競爭ELISA。
5.3 抗原檢測常用的方法有瓊脂凝膠免疫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免疫捕獲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間接熒光抗體試驗。
5.4 分子生物學檢測目前常用小反芻獸疫病毒特異的cDNA探針和RT-PCR兩種方法。國家外來動物疫病滲斷中心建立了一步法實時定量RT-PCR檢測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方法,能夠特異、敏感、快速的診斷出小反芻獸疫。
6 預防和控制
目前,世界各國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治療仍無有效的方法,對于已經發病的動物可以采用土霉素、四環素以及磺胺類藥物進行輔助治療,以防止細菌等微生物的繼發感染。對于發病的疫區,用高免血清進行緊急被動免疫以減少疾病的傳播;對于從未發生過的國家和地區,按照外來病處理,以撲殺、封鎖措施為主。在出現大面積流行,單靠撲殺和封鎖措施難以奏效時,可以考慮使用疫苗免疫接種。疫苗的種類有兩種:一是異源疫苗,即牛瘟疫苗;二是同源疫苗,即小反芻獸疫弱毒苗。目前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小反芻獸疫活疫苗免疫期為36個月。我國目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防控工作按照農業部制訂的《小反芻獸疫防控應急預案》和《小反芻獸疫防治技術規范》執行。
7 當前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忽略了對小反芻獸疫的研究,特別是忽視了該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當前必須積極加強對小反芻獸疫病毒的基礎研究,尤其是基因組變異特性的研究。同時加強對該病的流行病學研究,進一步明確其致病機理。建立商效、快速的病原檢測新方法以及防治等研究,特別是要加強對該病的免疫機理研究和疫苗研究工作,早日開發出更有效的疫苗,為有效防控乃至最終消滅小反芻獸疫奠定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