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實施的“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綜合技術”,連續3年被農業部推薦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收到顯著成效。推廣3年,北京規模豬場年出欄比重由推廣前的53.69%提高到現在的65.7%,年出欄率提高了14個百分點,年出欄量增加了23萬頭。該項技術成果在京郊累計增加產值21億元,增加純收益6.3億元。(本報記者 李慶國)
針對北京及全國養豬業存在的生產方式落后、技術不規范、病害多、生產效率低等共性突出問題,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實施了“生豬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項目,該項目以“養殖方式轉變”、“腸道健康”和“飼料營養與安全”為切入點,開展了生豬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
“養殖方式轉變”是對豬場建設、生產工藝、設施條件、營養需求、場內外環境、疫病防控等技術參數進行了試驗、優化和分析,形成了“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綜合技術”,制定出4項國家標準和9項豬場不同生產階段的技術規程,這項技術連續3年(2011年~2013年)被農業部推薦為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將這些標準化養殖技術在豬場中推廣,收到了顯著成效,豬腹瀉率、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等顯著改善。
“腸道健康”通過從健康豬腸道黏膜中分離篩選出了3株高效益生菌(植物乳桿菌、糞腸球菌和羅伊氏乳酸桿菌),深入研究了益生菌制劑的制備工藝,并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羅伊氏乳酸桿菌凍干制劑及其制備方法”、“一種仔豬蛋白飼料及其生產方法”和“乳酸菌制劑的微膠囊生成器”。利用這3項專利技術研制出了液體型、凍干型和包被型的益生菌制劑,在哺乳仔豬、保育豬、生長豬和育肥豬飼料中添加后,豬腹瀉率降低15%以上,生長速度提高8%以上,糞中有害菌(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下降了50%以上,大大降低了飼用抗生素的使用量,有利于豬場環保和豬群健康。
“飼料營養與安全”是通過深入豬場采集飼料樣品,快速檢測飼料圖譜、營養成分、微生物和霉菌毒素含量。采集結果發現:魚粉、豆粕等蛋白質飼料有摻假現象;散戶飼料原料的雜質偏多,保育豬和哺乳母豬料的粗蛋白質偏低;抽樣飼料的霉菌總數、黃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嘔吐毒素總體上符合飼料衛生標準。通過試驗,找到并推廣了防止飼料發霉和霉菌毒素危害的有效方法。根據飼料檢測結果,對照標準找出豬場飼料的不足,精準調配場方的飼料配制,保障了飼料安全和高效利用。
在技術創新上,該項目一是形成了一套養豬業轉型升級的技術規范——符合國情的養豬技術標準和規程,以此來指導養豬生產,帶動了生豬產業升級;二是形成了三套益生菌制劑(植物乳桿菌、糞腸球菌和羅伊氏乳桿菌)發酵、凍干和包被等高效制備工藝及豬場使用方法;三是通過豬場現場采樣及飼料檢測,可及時發現飼料中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保障了豬場飼料的安全和營養水平。
在推廣模式及配套措施上,采取“科研院所與農業主管部門及豬場技術需求聯動”的新模式,提高了推廣效果。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負責生豬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的試驗、優化與組織推廣工作;北京黑六牧業科技有限公司等種豬場負責試驗示范工作;順義、大興、房山、通州和平谷的生豬體系綜合試驗站負責本區域內豬場和養殖大戶的技術推廣工作。
從2007年開始,該項目一直在京郊順義、大興、平谷、房山、通州等生豬主產區和北京黑豬原種場推廣應用,加速了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年均推廣規模248.3萬頭,占北京年出欄規模(310萬頭)的80.1%。北京規模豬場出欄比重由推廣前的53.69%提高到現在的65.7%,生豬年出欄率提高了14個百分點,年出欄量增加了23萬頭。近3年(2010年~2012年),該項技術成果在京郊累計增加產值21億元,增加純收益6.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