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演講者:王建華,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
今天我們探討的是一個很熱門又很興奮的話題,大家都知道,抗生素用了很多年,對這個社會產生了很顯著的影響。對于動物來講,抗生素的使用節約了很多飼料、縮短了養殖周期,等等,在這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奉獻。但是到今天,我們再談抗生素、談到動物養殖中的抗生素的時候,是會有點談虎色變,為什么呢?抗生素殘留與影響??股匕l展到一個緊要關頭,根據現今的情況,我們要重新定位一下抗生素。我所談的是一個抗生素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也就是說抗生素的理想是什么,現實情況是什么,希望通過這個講述,給大家進一步理解、使用和認識一下抗生素。
我想從三個方面講,第一是抗生素的用與不用、第二是抗生素的科學使用、第三是抗生素的動物專用等三個方面。
抗生素的用與不用
抗生素用與不用的問題并不依賴我們,而依賴于我們整個社會。
從動物養殖的角度來說,首先第一個問題是養殖的環境。眾所周知,西方的養殖環境是相當優美的,曾經的我在奧地利,順著交響樂發現過一個奶牛場;曾經我也在英國待過,英國的養殖業是如何發展的呢?環境是非常優美的,當然這個環境我要糾正一下,不是養殖區內部的環境,而是養殖區的大環境。由于在西方國家當中,在養殖區域、范圍、數量和品種等有規范化的限制和要求,無形中限制了疾病的傳播和交叉影響,也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發生,有效調節了養殖效率和收益,當然這個限制來自于社會和政府。另外大家可能知道,國外養殖場的先進疫病測試手段為及早發現疾病的產生和對疾病的有效治療,形成的“對癥下藥”程序,為控制藥物使用和減少藥物殘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保障。對于國外的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內怎么樣呢?當然,中國的環境具有其賦予動物養殖特殊的環境背景。雖然現代養殖對環境的凈化水平不斷上升,但是不可置疑的與國外養殖相比,環境凈化指標還是十分落伍和低下。一者,由于國情,多數高養殖區域內的人口高密度化,既存在動物自身轉欄和并欄等應激反應,也存在非養殖動物(蚊蟲、鼠、貓、狗等)的交叉感染,加之養殖動物發生病變時的落后檢測手段,無法判斷疾病生產的根本和病癥實體,無法實現“對癥治療”的醫治手段。比如說,養殖場外的圍墻下全是爛泥巴、垃圾等,還有別的飼養動物。另外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監測手段不發達。
第二個問題是中西方的養殖風險問題,在法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他們的保險制度,政府補貼是相對齊全的,中國也正在逐步完善,但是中國的保險制度并不完善、養殖戶保險意識不到位。形成了“家有百萬,帶毛不算”的流行語。
第三是中西方的疾病治療理念,中國的理念、觀念和表達上和西方的不一樣,西方比較注重“過程”,認為良好的“過程”可以獲得理想的“結果”。我國的疾病治療理念更注重于“結果”。治療動物疾病猶如嬰兒看病一樣,只注重表象,一般比較關心外觀表象,比如說發不發熱?呼吸有沒有困難?等來判斷治療的結果,既不對癥治療根本。因此我們在用藥上,也就更多的是注重退不退燒、咳不咳嗽。在養殖上為滿足中間商(屠宰)、經營戶、消費者的目標要求,無規則性用藥。
第四個問題是“特色”問題,國內的藥企中更多的追求“特色處方”,中國的獸用抗生素生產企業為實現區別于他人的特色處方,挖空心思地研發各種各樣的特色非藥典處方,一者形成別人難以模仿的產品特征,二者規避藥典的測試。這也是造成藥監局要監測也是難以快速測試、難以測出添加物質來。同時,混淆聯合用藥的本質,即“聯合用藥”一般是多采用可科學配伍的“科學聯合配伍”或“左打一針、右打一針”或“先打一針、后打一針”的聯合“按部就班”治療方式。形成“混合用藥”的“急功近利”、“一針了事”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