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周開鋒——山東省畜牧總站高級畜牧師,山東省畜牧協會生豬產銷分會秘書長,長期從事豬業技術推廣?!?/p>
中國豬業發展道路怎么走才是正確的?周開鋒認為,發展道路本身沒有對與錯的問題,是各種原因綜合因素導致了產業發展道路的形成,而這種道路其實是外化的產業構成主體模式的體現,也是社會文化在產業的一種體現。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追求自足、穩定、和諧,最終形成了可持續的種養結合的小農散養模式。在改革開放后,因為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肉食數量的大前提下,經濟放活后,業者追求生產效率,故而出現了養豬大戶和規模豬場。在滿足肉食需求后,散養農戶從效率、效益方面明顯不足以維持生產運營需要的前提下,散戶退出是歷史必然,規模豬場以及一些大型一體化公司或者超級巨無霸集團嗅準了產業趨勢,前期布局市場。所以當前正處于產業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部分中下型養豬場戶在方向不明、信息不暢的情況下,用傳統眼光來預測產業發展,必然有一些會成為轉型中的犧牲品。
隨著國外先進技術裝備的引進和集成應用,一些大型公司或巨無霸集團投資豬業中,也會出現幾種情況:一是復制產業模式,體量增加;二是延伸產業鏈,上下游融合;三是跨界介入。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會在轉型中暴露無遺,有些因為過于自信,步子太大而資金、人才等鏈條斷裂;有些因為心情浮躁,拉郎配,追求所謂“上市增值”而最終被歷史拋棄;有些因為不顧及周邊業者和居民感受,而最終拜倒在環保腳下。
所以,轉型中的中國養豬業新軍中真正的領導者,一定是發心于推動產業和社會進步,可以專注、可以延伸、可以結合,都必須感知傳統業者的感受和社區居民的期望,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劈新路、納賢才、融四方力、造福社會。
中小豬場轉型三點建議
在養豬行業6 000萬從業者中,絕大部分是農戶以及10~100頭基礎母豬的養殖戶,這些農戶把養豬當成了一輩子修來的“手藝”,他們的出路在哪里?
周開鋒認為,產業新軍要考慮業者感受,就是要在融合社會之力方面多下工夫,為中小型養豬場戶構建起一些融入自身體系的多個“接口”,有對接現代豬業生產模式的暢通渠道。
同時中小型養豬場戶,也應主動轉型。過去的“自繁自養”的自給自足養豬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產業需要了。也可以說“自繁自養”是造成當前養豬進入價格漩渦的罪魁禍首之一。低效率的生產使得業者擁有大量的母豬儲備,一旦疾病控制壓力減輕,每頭母豬增加1~2頭出欄,就造成產業的大地震。所以,中小型養豬場戶轉型為幾個方向:一是實現專業化。從“后備培育-配種-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育肥-銷售”的長鏈條中解放出來,對接集團公司基地“接口”,專門從事某一個或多個環節的生產,變“養殖戶”身份為“豬業產業工人”。二是抱團應對。成立區域性的行業協會,在信息、技術方面建立渠道,提升使用效率,物資方面實現團購、團銷,抱團應對市場,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提高售價。三是特色化運營。以新、奇、特為基本定調,滿足特定群體需求,提供特色化服務。如建立在福利養殖基礎上的福利豬肉,建立在野豬養殖上的特色野豬,建立在質量和新鮮基礎上的豬場直供小區肉店模式,以養豬生產體驗為基礎的小豬領養模式等,都是中小型養豬場戶可選擇運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