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外表“高大上”的PE投資者們已卷起西裝褲管做好了跟“八戒”打交道的準備。6月6日,中糧集團旗下中糧肉食投資有限公司(簡稱“中糧肉食”)宣布引入KKR、霸菱亞洲、厚樸基金和博裕資本聯合組成的財團,該財團將與中糧肉食的現有股東共同對公司進行投資,在華建設并管理大型現代化生豬養殖場及肉食品加工廠。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財團的總投資將達到2.7億美元,最多將持有中糧肉食70%股權。其中KKR是牽頭人,將投資約1.5億美元。
投資者們的“老友記”
翻出多年前瑣碎的新聞報道并把它們串聯起來,記者發現,私募投資人與中糧之間并不陌生,有的可以稱得上是老朋友。
厚樸基金曾在2009年聯手中糧集團出資61億港元入股蒙牛乳業并成為蒙牛乳業第一大股東,這是當時國內食品行業的最大宗交易。KKR與中糧的淵源可以追溯到KKR此前投資的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現代牧業而后被中糧旗下的蒙牛集團收入囊中。
PE們向中糧積極靠攏除看重中糧品牌和渠道優勢外,中國農產品和食品的消費潛力才是PE們談及此項投資的言外之意。
1997年成立的霸菱亞洲所管理的資金超過50億美元,其在2009年的一份公司研究報告中談到,投資農業將越來越有前景。此后,霸菱亞洲的投資領域更為豐富,對與農產品相關的食品行業尤為重視。2009年10月29日,霸菱亞洲投資基金向徐福記國際集團投資1.35億美元,獲得后者16.5%股份。此次與中糧合作可謂順理成章。
博裕資本與霸菱亞洲擁有同樣的投資視角。曾投資于阿里巴巴、信達資產、日上免稅行的博裕資本也將食品行業作為投資重點。去年年底,博裕資本聯合渣打直接投資對“滿記甜品”品牌的經營企業無限創意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進行聯合投資。
“目前,我國生豬養殖正處于低點,外來資本進入時機的選擇非常好。”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一年賺三年賠的養豬市場現狀未能打消PE的投資熱情,這主要源于豬肉消費的市場潛力。“隨著消費者對禽類、牛羊肉的需求日增,豬肉消費占比將隨之下降,未來豬肉占肉類總需求量仍在50%~60%。”預計到2015年,我國肉類需求總量將達到8845萬噸。
對于此次新朋舊友的合作,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肉食是中國居民飲食結構中支出占比最大的單一品類。中糧集團是綜合性的糧油食品供應商,肉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對中糧非常重要、非常核心。希望各方股東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實現優勢互補,充分把握行業發展機遇,把中糧肉食這個平臺做大做強。”
穿西裝的“豬倌”能干嗎
穿西裝的PE投資者們可不是第一次當“豬倌”。2008年,高盛亞洲投資基金曾斥資2億至3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全資收購了十余家專業養豬廠,與此同時,德意志銀行也宣布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上海宏博養豬場30%的股份。
來自相關研究機構的信息顯示,上述投資均未對外公開最近進展情況。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洋“豬倌”通過養豬獲利是毫無疑問的。鄭宇潔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外資進入的2008年恰逢生豬養殖低谷期,2012年行情轉好,預期相關投資企業獲利。”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農業研究員陳暄東分析認為,高盛投資的養殖場總產能在150萬頭左右,按照目前養豬的頭均利潤約為200元,其年收益可達3億元。
金融資本對我國生豬養殖的觀察可謂細致入微。從兩輪投資高潮的時點看,金融投資者均是選擇市場低迷時進入。眾所周知,豬肉市場價格漲落通常有一個恒定的周期,大約在三至四年左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國生豬分散養殖,信息傳導不暢,經常出現“供不應求”和“供大于求”交替的周期波動。當“供大于求”的時候,市場上生豬供給充裕,使得豬價下跌,造成大量散養戶無利可圖,紛紛退出養殖,此時市場供求趨于平穩,而由于養豬的周期比較長,隨后將會產生“供不應求”,豬價又被提升,這就是所謂的豬肉市場價格波動“輪回”。KKR、霸菱亞洲、厚樸基金和博裕資本聯手中糧進入生豬養殖市場正是周期低點。
“大型金融資本不會專注于養殖業,更多的是戰略投資,以股權形式參與,最終將選擇通過上市退出。”在鄭宇潔看來,PE的投資期多為5年或更長,而生豬養殖的行業調整期在3~4年間,投資者有能力有時間收回成本獲利。
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的分析師們一致認為,金融資本進入養豬業的優勢主要在于資金實力雄厚,有利于整合行業上下游,同時借助規模效應,推動養豬業的規模發展。而對于此次合作,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將外界的關注點聲東擊西地轉移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此次引進戰略投資者是中糧集團推進混合所有制的積極探索,也是完善公司治理和資本結構的有益嘗試。”然而,在市場分析師們看來,雙方此時宣布結盟,主要由于中糧肉食在生豬養殖領域前期投入步伐太慢;同時,行業特性決定公司僅靠自有資金擴張風險太大難以支撐。
“中糧的養殖其實近幾年發展進度比較慢,這次投資應該主要還是想加快規?;B殖的發展進度,加快產業一體化布局。”鄭宇潔認為,規?;B殖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陳暄東確信,外來資本通過介入生豬產業鏈,而后憑借在食品安全、質量控制能力、及運營效率等方面的優勢,有利于我國規?;B殖。中商情報網研究預計到2020年,規?;B殖場的數量將增長6倍以上。鄭宇潔的預期則是,借助金融資本的資金實力,相關養殖企業不斷壯大,行業集中度將有所提高,大型養殖企業未來將占有50%的市場份額,散戶和中小型養殖企業會在競爭中黯然退場。
生豬養殖,是PE到嘴的肥肉嗎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通過政府之手“熨平”豬周期的方式將逐漸減少。一位參與養殖政策制定的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未來,將更多地通過市場手段來調節,減少政策對生豬市場的干預。”
2007年6月,相關部門開始加大對生豬、豬肉市場的調控,財政部、農業部接連推出能繁母豬補貼、生豬保險等制度,地方政府也迅速跟風推出一系列扶持生豬養殖政策。此后,每逢新一輪的豬價出現大幅漲跌,政府都會出手進行政策干預,除實施能繁母豬補貼、生豬保險等制度外,還擴展對生豬調出大縣實施獎勵。在各種扶持政策的引導下,生豬養殖成了各路資本爭食的“香餑餑”。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艾格菲國際集團,日本的三菱、伊藤忠等巨頭企業,國內的中糧、聯想、武鋼等大型企業,都紛紛入駐中國生豬養殖市場。其帶來的結果是,國內豬價暴漲暴跌沒了規律,生豬養殖企業、個體養殖戶,出現大面積虧損。在這樣的背景下,相關部門也在反思強刺激手段對生豬養豬的后續影響。
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財政部已在去年取消由其主導的能繁母豬補貼。這給投資者傳遞出一個信號,少了政策“保底”,投資者需要掂量相關的風險。
中商情報網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生豬養殖產業鏈深度調研及投融資戰略咨詢報告》提醒投資者注意價格變動風險。生豬價格受到豬肉價格、飼料價格及生豬供求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周期性的波動。從發展趨勢看,生豬價格波動較大,這給生豬養殖企業帶來不確定的經營風險。
“雖然目前市場有利于投資者抄底,但對PE來說,要防止一擁而入,這將給行業帶來短期投資過剩,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情況,延長行業調整周期。”鄭宇潔介紹說,從2013年至今,生豬養殖業一直處于行業調整過剩產能階段。4月底至5月底,行情回暖,但目前行業處于下行階段,投資者需要謹慎進入。陳暄東也提醒投資者留意競爭風險,“近幾年眾多資本進入生豬產業中,同時,外資也紛紛進入生豬養殖的大軍中。行業競爭程度進一步加劇,集中度提高,預計經過幾年的全行業整合,最終會形成新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