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在推進生豬養殖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減量提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既要農民增收又要保護環境,從而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的良性循環之路。在減量提質突飛猛進、轉產轉業方興未艾的同時,構建生豬養殖長效機制,成為鞏固這一切成果的最有力保障。
眾所周知,病死動物如何進行無害化處理,一直是畜牧業發展中最棘手的難題。傳統的埋、堆、燒等方法,往往存在土地浪費、處理工藝簡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弊端,令眾多養殖戶無所適從。在嘉興生豬養殖轉型發展的進程中,我市直面難題,加快建立健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
一大批先進的無害化處理工藝彰顯著轉型的魄力。桐鄉市高溫高壓生態循環處理模式、平湖市高溫炭化集中式無害化處理工廠、采用高溫干化處理技術的海鹽縣衛生處理中心相繼投入運行,南湖、秀洲、嘉善和海寧引進的40臺高溫生物降解無害化處理設備完成布點并投入使用。
在海鹽縣,11個病死動物收集暫存點已投入使用,自繁自養生豬存欄1000頭以上的6個規模養殖場也已建成專門的暫存點。每天,養殖戶只要打一個電話,就會有專門的保潔員上門收集死亡動物并存放在暫存點的冷庫中,之后統一運送至海鹽縣衛生處理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理。
“相比其他一些處理技術,高溫干化處理更精細、更徹底,資源利用率更高,而對環境的污染則更小。”據海鹽縣畜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處理設備每天8小時可以處理10噸死亡動物,年處理能力可達3000噸。處理后產品為油脂和殘渣,
油脂可用于工業原料,殘渣可用于制作有機肥。而產生的廢水連同生活污水一起,經處理達到國家標準后統一排入污水管網;廢氣則經管道收集進入廢氣處理設施,經“堿液吸收+植物萃取液吸收+生物濾池”組合的方法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
隨著各地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項目基本建成,全市“村收、鎮聚、縣處理”的無害化收集處理機制基本形成。據統計,全市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8900多萬元,建成收集點61個,配備收集人員296人、收集車輛182輛,全市死亡動物年處理能力達2。5萬噸,完全滿足了區域內處理需求。這一重大突破,解決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從最直觀的層面告別了養殖業帶來的生態負效應。
破解了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的難題,來自養殖業的主要污染源包括污水、臭氣和糞便等養殖排泄物,它們往往源自傳統養殖過程中養殖戶固有的不良生產習慣以及環保意識的缺失等。如何減少養殖過程中廢棄物排放及處理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如何引導養殖業進入良性的生態循環?如何締造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可能?今年初以來,為解決大部分農戶對過量廢棄物的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秀洲區新塍鎮由當地政府進行統籌,成立了畜禽廢棄物處理公司,對生豬養殖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統一回收集中處理。
作為該鎮與生豬養殖大戶結對、簽約沼液常年供給合同的8家規模農業主體之一,江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積極推廣生態循環種植技術,建起一座50立方米的沼液儲存池,并配置了一套機泵設備。從養殖戶家中運來的原液經過兩道過濾網以及一道濾芯凈化后,再通過機泵抽水進入園區噴滴灌系統,實現沼液自動化澆灌,每月消耗沼液量可達300噸左右。這一養殖業的主要污染源“搖身一變”成了種植業的“寶貝”,預計每年可為企業節省20萬元的肥料費。
畜禽排泄物實現資源化利用,除了企業受益,養殖戶更是樂見其成,不僅解決了養殖污染治理難題,還扭轉了根深蒂固的養殖習慣。隨著各地生豬養殖生態補償機制的推行,“誰污染、誰治理”的要求倒逼養殖戶紛紛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養殖之路。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市61家畜糞收集處理中心共收集畜糞20萬噸,生產初級有機肥7萬多噸,南湖、海鹽、海寧和桐鄉等地部分養殖場(戶)實現了沼液納管,月入管量約5萬噸。從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到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我市多環節、多層次構建起生態養殖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