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一、我國農業整體形勢逐年趨好
如果用我們習慣的或者說慣常的眼光來分析,當前的農業農村整體形勢是相當不錯的。
1.糧食增長有望實現“十一連增”
從2004年開始一直到去年,我們的糧食產量連續十年獲得豐收,農民的收入也連續十年持續增長。很多同志還記得,2003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是8614億斤,從我國歷史上最高水平1998年的10246億斤,降到了8614億斤,減少了將近1600億斤左右,使當時糧食的供求關系進入了一個相當緊張的時期。從2004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完善糧食的保障制度,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開始持續增長,到2013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就達到了12039億斤,十年之內,年度的糧食產量從8614億斤增加到了12039億斤,提高了3425億斤,平均每年增產糧食342.5億斤。能夠連續保持十年的持續增長,這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很罕見的。
2.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連續五年高于市民
農民的收入也從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了去年的8896元,農民的收入十年之內提高了6274元,平均每年農民收入增加627.4元,這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因此很多人都認為,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能夠連續十年保持糧食持續增長,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應該說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這個好的態勢,到今年仍然在持續。
當然,今年糧食產量還沒有最后定局,但是霜降早就已經過了,北方的糧食也都已經開始收獲了,所以大體的局面已定,我們預計今年糧食產量和去年相比大概能繼續增產100億斤左右,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夏糧增加了95億斤,早稻略有減產,減了2.5億斤,估計秋糧能在8700億斤以上,所以和去年相比,能夠基本保持穩定,略有增長。全年看來大概可以增加100億斤左右,這個目標如果實現,我們已經持續11年增產。
大家知道,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是社會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是在2009年,2009年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達到了1∶3.33,也就是一個城鎮居民的收入相當于3.33個農民的收入。從2010年開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的縮小,到了去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是1∶3.03,而且今年這個態勢還將繼續持續下去,估計2014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可以縮小到1∶3以內,這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從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最主要的指標,即糧食產量的增長和農民收入的提高這兩個指標來看,當前的農業農村形勢還是相當不錯的。
二、我國農業發展的新動向
按照比較習慣的分析方法做判斷,可以感覺到農業農村的形勢確實不錯,但是如果我們深一步的探究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也會感到當前的農業農村發展正面臨著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戰,也可以說,中國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主要農品進口數量不斷增長
目前中國的主要農產品供給出現了一種非常值得我們去分析的現象,那就是:一方面,國內的主要農產品在不斷的增產,但是另外一方面,進口的農產品品種在擴大,數量在增加。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而且又是一個人均農業資源相對稀少的國家,適當的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國際農業市場來調劑國內的農產品供給,使得國內的農業資源環境壓力有所減輕,這應當是必要的。但是情況遠比這復雜,大家知道,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1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品種明顯增多,數量在不斷增加,就目前的情況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們最主要的農產品,糧食、棉花、油料、糖、奶、肉,這六大農產品現在每一樣都需要進口,而進口的原因也是復雜多樣的,有的是國內供求有缺口,有的是國際市場價格比國內低,還有的是品種的調劑和調換等等,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進口農產品的數量在不斷增加。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歷史上中國很長時間都是雄居世界大豆產量第一,世界大豆出口量第一,現在我們成為世界大豆進口量第一,總產量降到世界的第三位,美國、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產量都比中國高,進口6000多萬噸大豆,雖然不是完全都用來榨油,但是總的來說進口大豆折合植物油產量可能在1000萬噸以上,但還不夠。我們自己這些年來每年可以生產大概1000萬噸左右食用植物油,進口大豆又增加了1000萬噸左右的植物油,但是還不夠,去年還進口了922萬噸的植物油。實際上,根據有關部門的測算,去年我們全國消費的植物油總量超過2700萬噸,人均消費的食用植物油超過40斤,人均消費植物油數量在亞洲是最高的。按照營養學家提供的,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消費的植物油應該在20克到25克之間,其實一個正常人按照科學的要求,一年消費20斤的植物油就夠了,但是現在消費超過了一倍。當然科學家一直跟老百姓講,油吃多了不好,但是老百姓還是覺得沒有油東西不好吃,舌尖上的中國,大家每天的烹炸煎炒都要用油,所以相當一段時間內植物油的缺口也還會持續的存在。
2.農產品價格國際競爭力下降
主要農品進口數量增長還有更復雜的原因,就是農產品的品種質量和價格的競爭力等等這方面的原因。剛才袁隆平先生在致辭的時候曾經講到,去年經過中央的反復認真研究,提出了我國糧食安全的新的基本思路,那就是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這么五句話,這是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的,同時提出兩方面的具體要求,要求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針對上面的情況,就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態勢下,怎么能夠保持國內農業發展的好的局面,能夠實現國家提出的糧食安全的基本要求,能夠實現我們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這個目標。
特別是肉類,以前中國是一個肉類的出口國家,現在開始進口,當然還有一部分出口。進口的肉類價格差就更大,牛肉和羊肉從一段時間來看,進口到岸的完稅價格,每噸不到26000元,到了批發商手里每噸大概每噸30000元,一公斤就是30元,這個價格比我們零售市場上牛羊肉價格幾乎低了一半,現在國內市場上,牛羊肉的價格,牛肉大概在62、63元一公斤,羊肉要64、65元一公斤,而批發價就是30元一公斤;豬肉的價格到岸完稅價格大概是11000元一噸,還不到12000元一噸,折過來就是6元一斤,現在我們零售市場上豬肉價格大概都得12、13元以上,比國際市場上價格確實差了很多。
3.WTO對農產品的影響加深
大家看到,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的復蘇一直比較乏力,到今年9月份又開始出現了大宗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下跌。9月份國際市場上所有的谷物、大豆、豆油和8月份的環比價格都下跌了10%以上。這個價格要傳導過來,可能會進一步增加我們的壓力。這里頭就涉及一個國際貿易的規則問題,很多同志就說,你不愿讓他進,應該設置關稅壁壘,把關稅提起來不就進不來了嗎?但是大家都知道有個WTO規則,中國又是承諾了加入WTO之后要遵守一些關稅規則,十幾年前,當我們加入WTO的時候,很多情況確實沒有想到,到現在我們農產品的成本會這樣如此大幅度的上升,國內農產品的價格會如此大幅度的上升。
以后怎么樣呢?還會不會再繼續上漲,再繼續上漲和關稅以外配額的高關稅進口是個什么關系?有些專家們做的測定認為,如果按照現在這個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來看,大概也就是七年左右可以頂到那個高關稅的天花板,那個時候真正的壓力會比較大。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大的壓力,這個壓力就表明什么呢?表明我們農業到了今天這個水平,從價格的角度來看,大宗產品在國際上缺乏競爭力,因此就守不住自己的國門,國際農產品就有可能會進來。我一直講,適當的進口,我們應當歡迎,因為中國人多地少,資源環境的壓力太大,但是進口過多卻會帶來方方面面的問題,從經濟上,對產業對農民的就業和收入會有影響,從政治上講會涉及糧食安全、經濟安全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怎么想辦法去努力扭轉這種局面,是我們當前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
4.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化導致原有政策的成效在降低
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工業化城鎮化加速,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去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的總人口,說大數是13.6億,其中常住在城鎮的人口超過7.3億,常住在農村的人口已經降到6.3億以下,因此去年的城鎮化率是53.73%,從常住人口的角度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村人口。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人口總數是9.6億,和現在相比,35年增加了4億人,有了很大變化。9.6億人口的時候,在城鎮居住的有戶籍的居民就是1億7千多萬,所以當時的城鎮化率不到18%,現在的城鎮化率超過了53%,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未來的趨勢會怎么樣?當然還得看,但是總的來說,持續五年來,農民工外出就業的增長幅度是年年下降,這里面當然有更深刻的經濟結構、發展階段等原因,同時有關部門測算,今年前9個月,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平均每個月的收入是2797元,這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0%,增幅還是明顯的,但是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的幅度降低了三個百分點,去年增長13%,這也說明,農民工數量的增長和農民工外出就業工資收入的增長,這兩個增幅都在下降。未來到底會出現一種什么樣的情況?對農民的收入、農村的經濟社會結構會有些什么影響?這些年來已經形成的農民收入增長主要靠外出就業、主要靠來自工資收入的增長,這種情況會不會有變化?這需要去認真研究。
5.農業的生產成本與農民的收益遭受挑戰
農民在農業中的收益的變化最近這些年非常明顯,國家發改委對于去年包括大豆的四大糧食品種的收益成本情況做了調查分析,得出的結果是這樣:2013年四大糧食品種,畝均產值是1039元,沒有扣除成本,和前年相比增長了0.2%,基本是持平。但是畝均費用去年是357元,和前年相比增長了4%,費用增長4%,產值增長0.2%,所以畝均收益是682元錢,這個收益包括他本人的人工和他的利潤,和前年同比下降2.4%,每畝純收益是下降的。這就意味著農民經營糧食生產,在目前這種價格和投入背景下,純收入的增長非常艱難。其中小麥的純收益是508元,稻谷的純收入最好,是844元,玉米是728元,大豆只有433元,這也就說明為什么農民不愿意種大豆。
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情況,我感覺到當前中國的農業發展,既是由于前十余年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但是同時引發的種種復雜的情況,也使我們的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使得我們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
三、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們至少面臨著六大方面的挑戰和壓力。
第一大壓力就是面臨著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倒掛的壓力。在價格上頂破天花板,這個情況我們可能會長期面對,農民對現在的農產品價格是不滿意的,他有理由不滿意,因為農民的收入只相當于城鎮居民的三分之一。但是不考慮別的,不考慮消費者承受能力等因素,僅僅從國際市場的價格來看,再往上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價格,無非是對國際市場打開更大的門,這是一大壓力。
第二大壓力就是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的挑戰。農業生產成本在快速的上升,特別是生產性的服務費用的支出,年均增幅達到8%到9%,以這樣一種速度增長,當然對農產品成本的上漲推動力很大。這兩重壓力,相當于天花板在往下壓,地板在往上升,于是中間的空間就越來越小,這是我們未來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第三大壓力就是中國是WTO成員國的挑戰。WTO成員國對農業的支持保護要受到WTO規則的約束,我們在入世之初,經過激烈的談判承諾,中國農業微量許可的補貼政策是8.5%,這個8.5%是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對農業的全部補貼不能超過農業生產總值的8.5%,這是一個含義。第二個含義是對敏感農產品的補貼,糧棉油糖這些被定為敏感農產品,對這些敏感農產品的補貼,每一個農產品的補貼數量不能超過這個品種自身生產總值的8.5%。坦率的說,我們在谷物方面,大豆方面的補貼,按照WTO規則的算法,基本上已經到達這個8.5%的邊緣,我們對棉花的補貼,甚至已經超出了棉花生產總值8.5%的上限。最近美國的棉商棉農又在糾集其他國家的棉商棉農,準備向WTO起訴我們對棉花的補貼突破界限。那么也就是說,國家有能力想給農民更多的補貼,但是WTO規則限制,很難辦。
我們要進一步研究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到底采取什么措施?國際上一個通行的辦法就是把對農產品的價格補貼轉化成對農民的收入補貼,轉到收入補貼之后,就進入綠箱,就沒有限制。我們現在也正在考慮這個,為什么要在新疆對棉花,在東北對大豆實行目標價格補貼,就是想把價格補貼分解掉,把補貼從價格中分離出來,讓價格根據供求由市場來決定。對農民賣的農產品價格低于目標價格的這塊差額,由政府進行直接的補貼。當然這里有很多艱難的東西,因為各國的利益糾結都在這里,美國希望能夠打開中國的農產品市場,更多的進入,所以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不要說你守住你現在的關稅配額,他還要讓你進一步壓下去,我們現在在這方面也是面對著比較大的壓力。
四、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展望
對中國未來農業的發展,很重要的一條是要確立基本的概念,就是多少人種多少地,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我們現在13.6億人,城鎮化率53.7%,留在農村的人,還有將近6.3億,大約2030年前后,中國的全部人口將會增加到15億左右,如果說那時候我們的城鎮化率達到70%,就是說居住在城市有10.5億人,居住在農村的還有4.5億人。這4.5億人是個什么概念?這是2030年前后的數字,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日子已經過去80年的事情,打開歷史的統計資料看一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時候,是5.6億人,其中農村人口4.5億,經過80年的努力,可能農村人口還是4.5億。所以我們在向世界各國學習借鑒的過程中,確實要重視人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但照搬是很難做得到的。我一直認為,世界上的兩種農業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就是傳統國家的農業和新大陸國家的農業是沒有辦法比較的,傳統國家的農業由于發展史漫長,人口繁衍的多,結果就是人多地少。有很多東西值得向國際上去借鑒,但是也有很多東西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
甚至必須堅守我們自己的發展道路,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正是面對這一系列新的挑戰和問題,所以中央如此重視研究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并且提出了關于糧食安全的新的思路,實際上中央非常清晰的認識到,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面臨著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特別是有些新的情況和問題是我們前所未遇的,我們在這方面是缺乏經驗和政策儲備的。
在推進改革過程中,既需要法律的引領和保障,同時法治建設本身也需要大踏步的深化改革,所以四中全會又提出了關于法治建設的180多項改革任務。也可以說,我們當前面臨的改革任務是極其繁重的,怎么把中央提出的這些改革要求扎扎實實落到實際,特別是在農村,能夠落到村落到戶,能夠真正起實效,這是我們當前需要認真研究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