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喹乙醇進入中國
喹乙醇(Olaquindox)又稱喹酰胺醇、倍育諾,商品名為快育靈、滅藿靈、滅敗靈等,是1965年德國拜耳藥廠以鄰硝基苯胺為原料合成的飼料藥物添加劑,因其具有良好的廣譜抗菌效果,尤其是對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巴氏桿菌等致病菌所引起的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具有明顯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并且有促進畜禽對飼料的消化利用,提高生長速度等作用而被廣泛用于多種獸藥及飼料添加劑中。
1981年中國北京營養源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喹乙醇,從此喹乙醇作為飼料添加劑在我國開始推廣使用,并廣泛用作畜禽生長促進劑,喹乙醇確實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對生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發現喹乙醇在養殖業中應用存在很多問題。
喹乙醇的危害性
喹乙醇在動物機體內代謝較慢,殘留期較長,長期添加使用易蓄積于動物組織中,可對動物肝、腎造成損害,長期用喹乙醇飼喂動物,就會造成動物蓄積中毒。如雞的喹乙醇中毒則表現出采食減少或完全不食,精神不振,縮頭,排稀糞,雞冠呈紫黑色,最后掙扎而死;豬對喹乙醇遠不如禽類對喹乙醇那樣敏感,最先表現癥狀為糞便干燥,厭食,機體脫水,接著出現異食癖,咬尾、咬耳、喝尿,而后肌肉顫抖、后肢癱瘓,中毒嚴重的豬1天~2天后發生死亡。大劑量使用喹乙醇可致動物基因突變,同時還可抑制胸腺發育,抑制動物機體紅細胞免疫功能,降低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使動物自身抵抗力降低,抗病力差,各種疫病和頑固性疾病不斷暴發,給養殖業造成嚴重損失。
喹乙醇在動物組織中的殘留量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和使用劑量的增加而增加,很多動物已中毒或在體內蓄積大量喹乙醇但未表現出中毒癥狀,這些動物產品被人食用后就會造成喹乙醇在人體內的蓄積,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從而危害人體的健康。
喹乙醇以原型或代謝物的方式通過糞、尿等排泄物進入生態環境,或者在漁場水中直接添加喹乙醇,都會造成土壤環境、表層水體、水生和陸生生物喹乙醇殘留蓄積,進而引起毒性,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
毒理學研究還證實,喹乙醇及其代謝物具有光敏毒性、腎毒性、遺傳毒性、可能的致突變性和致癌性。這一系列的問題最終都會轉嫁到人的身上,從而危害人類的健康。
完全禁用還需加大力度
喹乙醇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無論對養殖業還是人類的健康發展都會造成不利影響。于是各國都做出了相關的規定,歐盟在1998年底決定禁止使用喹乙醇。我國對喹乙醇的使用也做出了嚴格規定:喹乙醇只能用于體重低于35公斤的豬,動物屠宰或上市前必須停藥35天,禁止用于家禽及水產養殖。
但因為市場上對喹乙醇的銷售沒有做任何限制,許多養殖戶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依然大量使用在豬禽及水產動物養殖上。主要原因還在于我國養殖模式落后,很多養殖戶相關科學知識不足,道德觀念淡薄,對有關的法律法規也不了解,同時監管制度也存在弊端,使得我國養殖業使用喹乙醇成為一種行業潛規則,這種潛規則伏擊著我們每一個人,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安全。
要想完全禁用喹乙醇還需加大力度,喚醒行業人士的良知,內部揭發,外部監管,全國人民共同努力,養殖者提高自身的科學知識水平,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嚴格控制,對危害人們健康的違法行為給予重罰,讓那些傷天害理的行為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