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在良好的飼養管理環境下,一個生產周期內,每只入舍肉種母雞可以生產大約145只健雛,而每只成熟的肉種公雞的精液可以生產出大約2000只健雛。但是,目前的實際飼養情況普遍不理想,很多肉種雞場在產蛋中后期不得不替換種公雞來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受精率,公雞的生產力遠沒有發揮出來。本文擬從公雞在育雛期、育成期、生產期的管理措施著手,闡述如何使種公雞發揮出最佳生產力。
育雛期
要提供一個具有環境控制的雞舍迎接小雛雞,入舍前提前24小時要對雞舍預溫,使育雛舍的環境溫度達到32℃~33℃,并根據雞舍內相對濕度調整育雛溫度。如相對濕度低,可適當提高育雛溫度,墊料表面溫度應該在29℃~30℃。如果使用小型煤爐,在煤爐周圍的墊料上方3厘米處的溫度應該在32.5℃左右。我們要學會觀察雛雞的狀態來調整溫度,使雛雞感覺更加舒服。
在雛雞快要進入雞舍時,將飲水器灌上約1/3的清潔飲水放入雛雞活動區域,在每個開食盤或紙張上鋪滿大約60克飼料放到雛雞活動區域內,切記,要保證有足夠多的飲水器和開食盤供雛雞使用。通常放置位置為每三個開食盤中間有一個飲水器,每三個飲水器中間有一個開食盤,剛入舍的雛雞需要在1米的距離內即可找到水和飼料。最開始的三天是非常關鍵的,因雛雞的免疫系統、心血管系統及其他器官都在迅速生長發育,如果受到應激,將會發生成活率降低、均勻度下降、生長受阻、免疫抑制等不良情況。所以應該讓雛雞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對以后生產力的發揮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另外,盡量讓雛雞早吃料,初次飲水和開食千萬不要間隔太長時間,可以同時進行。實踐證明,早喂料的雛雞在3日齡后的小腸長度更長,卵黃剩余的更少。早喂料對公雞早期的體重達標有著直接影響,作為檢驗前3天管理好壞的一個標準就是一周末雛雞體重應該在140克以上。
育成期
公雞骨骼生長發育在8周之前大約完成85%,在12周之前大約完成95%,如果我們錯過這個骨骼快速發育的時期,以后再補救的話就來不及了。10周~15周期間,睪丸和生殖系統開始快速發育,16周~24周在生殖系統分泌的激素刺激下睪丸的質量迅速增加,在15周時睪丸大小在0.5克左右,20周時達到2.0克,23周時為12克~22克。這段時間的管理措施是首先要保證密度合適,并使雛雞嚴格按照標準體重生長和發育。這段時間骨骼的大小與體重高低成正比,因此可以用每周稱重的方式來簡單了解雞的生長趨勢。此外,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多觸摸雞的胸肌,胸肌發育不好的要及時淘汰。
保證公雞的均勻度最重要,在5周以后,如體重不達標,要及時淘汰。我們的目標是養出骨骼適中的公雞,此段時間低于標準體重的公雞有可能在未來幾周內體重達標,這樣的雞在產蛋初期的受精率比較正常,但是到產蛋中后期的生產力會迅速下降。因此,在15周~22周期間,通過每周的稱重及時挑出體重不達標的公雞并淘汰,使雞群有一個良好的均勻度,這才是保證產蛋中后期受精率的最重要措施。一般22周齡公母混群,混群后要密切關注公雞的采食與體重,并在產蛋前期及時挑出不適應母雞舍環境的公雞。
產蛋期
要調整好公雞的飼喂器高度,使所有的公雞都能吃到料,所有的母雞都吃不到公雞料。
使用限飼柵防止公雞偷吃母雞料。雞場管理者在產蛋初期要每天觀察雞群的采食情況,發現異常,馬上采取措施。
以前認為在整個生產期公雞的料量維持不變,但隨后的實踐證明,在產蛋中后期適當增加公雞的料量對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均有好處。公雞在生產期食入的能量主要用于三個方面,用于生長的大約15%,用于維持的約70%,用于交配的為15%,因此,可以每兩周增加1s飼料。
總結
應給予公雞與母雞同樣的重視,避免性別歧視。通過良好的育雛期管理使雛雞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育成期的體重、骨骼、均勻度至關重要。產蛋期絕對不能出現體重下降或維持不變的情況,體重應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