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白細胞蟲病(Leucocytozoonosis)是由住白細胞蟲侵害血液和內臟器官的組織細胞而引起的一種原蟲病。本病在我國南方比較嚴重,常呈地方性流行;近年來北方地區也陸續發生。本病對雛雞危害嚴重,發病率高,癥狀明顯,常引起大批死亡。
(一)病原
住白細胞蟲屬于原生動物門,復頂亞門,孢子蟲綱,血孢子蟲亞目,瘧原蟲科,住白細胞蟲屬。
我國已發現雞有2種住白細胞蟲:卡氏住白細胞蟲和沙氏住白細胞蟲。
1.卡氏住白細胞蟲(Leucocytozooncaulleryi)本蟲在雞體內的配子生殖階段可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期:在血液涂片或組織印片上,蟲體游離于血液中,呈紫紅色圓點狀或似巴氏桿菌兩極著色狀,也有3~7個或更多成堆排列者,大小為0.89~1.45μm。
第二期:其大小、形狀與第一期蟲體相似,不同之處在于蟲體已侵入宿主細胞內,多位于宿主細胞一端的胞漿內,每個紅細胞有1~2個蟲體。
第三期:常見于組織印片中,蟲體明顯增大,其大小為10.87μm×9.43μm。呈深藍色,近似圓形,充滿于宿主細胞的整個胞漿,將細胞核擠在一邊,蟲體核的大小為7.97μm×6.53μm,中間有一深紅色的核仁,偶見有2~4個核仁。
第四期:已可區分出大配子體和小配子體。大配子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為13.05μm×11.6μm;細胞質呈深藍色,核居中呈腎形、菱形、梨形、橢圓形,大小為5.8μm×2.9μm,核仁為圓點狀。小配子體呈不規則圓形,大小為10.9μm×9.42μm;細胞質少呈淺藍色,核幾乎占去蟲體的全部體積,大小為8.9μm×9.35μm,較透明,呈啞鈴狀、梨狀;核仁呈紫紅色,呈桿狀或圓點狀。被寄生的細胞也隨之增大,其大小為17.1μm×20.9μm,呈圓形,細胞核被擠壓成扁平狀。
第五期:其大小及染色情況與第四期蟲體基本相似,不同之處在于宿主細胞核與胞漿均消失。本期蟲體容易在末梢血液涂片中觀察到。
2.沙氏住白細胞蟲(L.sabrazesi)成熟的配子體為長形,宿主細胞呈紡錘形,細胞核呈深色狹長的帶狀,圍繞著蟲體的一側。大配子體的大小為22μm×6.5μm,呈深藍色,色素顆粒密集,褐紅色的核仁明顯。小配子體的大小為20μm×6μm,呈淡藍色,色素顆粒稀疏,核仁不明顯。
(二)生活史
住白細胞蟲的生活史由3個階段組成:孢子生殖在昆蟲體內;裂殖生殖在宿主的組織細胞中;配子生殖在宿主的紅細胞或白細胞中。本蟲的發育需要有昆蟲媒介,卡氏住白細胞蟲的發育在庫蠓體內完成,沙氏住白細胞蟲的發育在蚋體內完成。
孢子生殖發生在昆蟲體內,可在3~4天內完成。進入昆蟲胃中的大、小配子迅速長大,大配子和小配子結合成合子,逐漸增長為21.1μm×6.87μm的動合子,這種動合子可在昆蟲一次吸血后12h的胃內發現。在雞的胃中,動合子發育為卵囊,并產生子孢子,子孢子從卵囊逸出后進入唾液腺。有活力的子孢子曾在末次吸血后18天的昆蟲媒介體內發現。
裂殖生殖發生在雞的內臟器官(如腎、肝、肺、腦和脾)。當昆蟲吸血時隨其唾液將住白細胞蟲的子孢子注入雞體內。首先在血管內皮細胞繁殖,形成10多個裂殖體,于感染后第9~10天,宿主細胞破裂,裂殖體隨血流轉移至其他寄生部位,如腎、肝和肺等。裂殖體在這些組織內繼續發育,至第10~15天裂殖體破裂,釋放出成熟的球形裂殖子。這些裂殖子進入肝實質細胞形成肝裂殖體,成熟后可達45μm;某些裂殖子可被巨噬細胞吞食而后發育為巨型裂殖體或大裂殖體,大小可達400μm。而另一些裂殖子則進入紅細胞或白細胞進行配子生殖。肝裂殖體和巨型裂殖體可重復繁殖2~3代。
配子生殖是在雞的末梢血液或組織中完成的,宿主細胞是紅細胞、成紅細胞、淋巴細胞和白細胞。配子生殖的后期,即大配子體和小配子體成熟后,釋出大、小配子是在庫蠓體內完成的。
流行病學
已報道的卡氏住白細胞蟲的傳播媒介有荒川庫蠓(Culicoidesarakawae)、環斑庫蠓(C.circumscriptus)、尖喙庫蠓(C.schultzei)、惡敵庫蠓(C.odibilis)等。前3種庫蠓,在我國各地廣泛存在。
卡氏住白細胞蟲的流行季節與庫蠓的活動密切相關。一般在氣溫20℃以上時,庫蠓繁殖快,活動力強,該病的流行也嚴重。廣州地區多在4~10月份,嚴重發病見于4~6月份,發育的高峰季節在5月份。河南地區多發生于6~8月份。沙氏住白細胞蟲的流行季節與蚋的活動密切相關,本病常發生在福建地區的5~7月及9月下旬至10月。
雞的年齡與住白細胞蟲病的感染率成正比例,而和發病率卻成反比例。一般童雞(2~4月齡)和中雞(5~7月齡)的感染率和發病率均較高,而8~12月齡的成年雞或1年以上的種雞,雖感染率高,但發病率不高,血液里的蟲體也較少,大多數為帶蟲者。土種雞對住白細胞蟲病的抵抗力較強。
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時的潛伏期為6~10天。雛雞和童雞的癥狀明顯,死亡率高。病初發燒,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流口涎,下痢,糞便呈綠色,貧血,雞冠和肉垂蒼白,生長發育遲緩,兩肢輕癱,活動困難。感染12~14天,病雞突然因咯血、呼吸困難而發生死亡。中雞和成年雞感染后病情較輕,死亡率也較低,病雞雞冠蒼白,消瘦,拉水樣的白色或綠色稀糞,中雞發育受阻,成年雞產蛋率下降,甚至停止產蛋。
病理變化
死后剖檢的主要特征是:白冠,全身性皮下出血,肌肉(尤其是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各內臟器官上有灰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針尖至粟粒大的、與周圍組織有明顯界限的白色小結節,將這些小結節挑出并制成壓片,染色后可見到有許多裂殖子散出。
診斷鑒別
根據流行病學資料、臨診癥狀和病原學檢查即可確診。病原學診斷是使用血片檢查法,以消毒的注射針頭,從雞的翅下小靜脈或雞冠采血1滴,涂成薄片,或是制作臟器的觸片,再用瑞氏或姬氏染色法染色,在顯微鏡下發現蟲體便可作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