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訊
精準·省心·可靠
|
|
禽白血病的特征:腫瘤首先發生于法氏囊,然后轉移到肝、脾等內臟器官,故腫瘤細胞形態基本一致。其他還有成紅細胞性白血病、成髓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細胞瘤病等,大多數腫瘤侵害造血系統。我國農業部將禽白血病列為二類疫病。
一、病原及致病機理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Viruses of avian leukosis/sarcoma group)中的病毒均為反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甲型反轉錄病毒屬(Al pharetrovirus)的成員。禽甲型反轉錄病毒有3種:第一種是內源性禽白血病病毒,以前病毒的形式存在于雞體的基因組內,很少表達;第二種是外源性能完全復制的禽白血病病毒,大多數成員無致病性,但有一小部分雞終身感染并產生白血病淋巴細胞瘤;第三種是外源性復制缺陷型禽白血病病毒,即某些外源性白血病病毒從細胞獲得腫瘤基因(oncogene),同時失去自身的某些基因,因此變為復制缺陷型。本病毒群中的成紅細胞性白血病病毒(Virus of erythroblastosis)、成髓細胞性白血病病毒(Virus of myeloblastosis)和肉瘤病毒(Virus of sarcoma)等,都帶有特異的病毒腫瘤基因(Viral on- cogene,v- onc),能迅速引發腫瘤,在幾天至幾周內即可形成腫瘤。這類含v-one的病毒,屬復制缺陷型病毒,只有在與禽白血病病毒(含有缺陷型病毒失去的基因)共同感染雞時,才可復制,引起細胞轉化而致病。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病毒(Virus of lymphoid leukosis)缺乏腫瘤基因,其致瘤作用是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到雞的體細胞基因組中,激活細胞腫瘤基因(cellular onco- gene,c- onc)而致瘤,故致瘤速度慢,一般需要3個月以上。
根據病毒中和試驗、宿主范圍及病毒分子特性,禽白血病病毒又可分為A~J共10個亞群,其中A~D亞群為外源性的,宿主為雞,在蛋雞群中A亞群最為普遍,其次為B亞群;C、D亞群致病力低;E亞群為內源性的,宿主為雞;F、G亞群的宿主為雉;H亞群為斑鳩;I亞群為鵪鶉。J亞群是1971年才發現的,宿主為雞,可導致髓細胞瘤,對肉雞危害嚴重。
禽白血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大多數雞群均感染病毒,但出現癥狀的病雞數量較少。造成經濟上的損失主要表現是:①通常造成雞群1%~2%的死亡率,很少高達20%以上;②引起生產性能的降低,尤其是產蛋率和蛋品質的下降。
二、病理變化
1.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lymphoid leukosis,LL)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潛伏期長,一般在16周齡以后發病,通常以性成熟時發病率最高。
剖檢病變:所有LL病雞法氏囊均腫大。腫瘤常見于肝和脾,腫瘤的大小和數量差異大,可為結節狀、粟粒狀或彌散狀。腎、肺、性腺、心臟、骨髓等也可受害。結節狀腫瘤從針尖到雞蛋大小,單個或數個分布。一般呈球形。粟粒狀腫瘤多見于肝,通常為直徑不到2ram的小結節,均勻分布在器官實質中。彌散性腫瘤使器官腫大幾倍至幾十倍,呈淺灰白色,質脆。
鏡檢病變:大多數淋巴瘤均為多中心局部病灶的融合結節,腫瘤細胞向外增生擴張呈膨脹性生長,將組織細胞擠壓,而不是浸潤其間。腫瘤主要由成淋巴細胞惡變而成,大小略有差異,但基本形態比較一致,均處于相同的原始發育狀態(圖1、圖2)。細胞膜不清晰,細胞漿嗜堿性,細胞核空泡狀,染色質聚集成塊,核內有較明顯的嗜伊紅染的核仁。細胞漿含有豐富的核糖核酸,甲基綠一派若寧染色呈紅色。
法氏囊的變化隨時間而異,開始只是個別濾泡改變,進一步受侵害的濾泡顯著腫大,其中均是形態一致的、胞漿嗜堿性的成淋巴細胞,皮質和髓質的界限消失,最后法氏囊出現肉眼可見的腫瘤。因此,法氏囊的淋巴濾泡由于大量成淋巴細胞增生而顯著腫大,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
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是法氏囊依賴的淋巴細胞惡性腫瘤,大多數腫瘤細胞起源于少數法氏囊細胞的轉化,具有克隆性。腫瘤細胞均帶B細胞標記和IgM,因病毒基因組中的啟動子插入宿主細胞基因組的細胞腫瘤基因c - myc上游,激活c- myc使其高表達。c- myc的表達產物位于細胞核內,為核蛋白,能與DNA結合。高水平c- myc蛋白進入細胞核內與DNA上的位點結合,激活與生長有關的基因的轉錄,抑制與分化有關基因的表達,導致B細胞轉化,并干擾B細胞從IgM向IgG的類別轉換。
2.雞成紅細胞性白血病(erythroblastosis,EB) 成紅細胞性白血病有兩種,即增生型和貧血型。自然病例很罕見。一般呈散發,多見于成年雞。
剖檢病變:病死雞常呈全身性貧血。皮下、肌肉及內臟多見小出血點,肝和脾可見血栓形成、梗死或破裂。肺膜下水腫,心包腔積水,有腹水。
增生型病例的典型病變為肝、脾彌漫性腫大,腎也腫大,病變器官常呈櫻桃紅色到暗紅色,質軟;肝呈灶狀雜色斑(由圍繞中央靜脈的肝實質退行性變所致);骨髓增生,質地軟或呈水樣。
貧血型病例的主要病變是內臟器官萎縮,脾臟最明顯。骨髓灰白色,膠凍樣,骨髓間隙增大,很像發生纖維性營養不良的海綿樣骨。
鏡檢病變:病變早期,骨髓血竇中見有惡性原紅細胞而缺乏成熟的紅細胞;晚期,骨髓內被形態一致的原紅細胞集團所充斥,可見活躍的骨髓生成小島,脂肪則減少或消失。
增生型病例的肝、脾和骨髓的血竇及毛細血管擴張,積聚大量成紅細胞,器官實質細胞萎縮,尤其是肝臟,圍繞中央靜脈的肝細胞由于局部缺氧而發生壞死。
貧血型病例,肝臟中常見小淋巴細胞及粒細胞聚集,有灶狀成紅細胞生成活動區。此類細胞形態不規則,見有突起,核大,染色質極細,有1~2個核仁,胞漿豐富,嗜堿性,核周圍常見空暈,并見空泡及微細顆粒。
3.雞成髓細胞性白血病(myeloblastosis,MB) 成髓細胞性白血病散發于成年雞,偶見于仔雞。
剖檢病變:常表現為貧血癥,實質器官腫大,骨髓質度較硬實,色灰紅到灰白,后期肝、脾、腎可呈灰白色。
鏡檢病變:實質器官的血管內外聚積成髓細胞和數量不等的早幼髓細胞。肝小葉及匯管區靜脈血管外見成髓細胞廣泛增生及浸潤灶,實質細胞被瘤細胞取代。
4.雞骨髓細胞瘤病(myelocytomatosis,MCT) 骨髓細胞瘤病自然病例多散發于成年雞。
剖檢病變:典型病變發生在骨面、骨膜及靠近軟骨的部分。體內任何組織都可受害。腫瘤常發生于肋骨和軟骨連接處、胸骨后部、下頜骨及鼻軟骨。瘤體無光澤,呈黃白色,質軟、脆或奶酪樣,呈彌漫狀或結節狀。
鏡檢病變:腫瘤由形態一致的骨髓細胞團塊組成,基質極少。腫瘤細胞與正常骨髓中的骨髓細胞相似,核大,有空泡,常位于細胞一側,并有明顯的核仁,胞漿中集有緊密的球狀嗜酸性顆粒。肝臟中的腫瘤細胞常積聚在肝竇中或侵入肝索內。腫瘤性骨髓細胞的主要特征是集結成堆,在實質器官中呈浸潤性生長。